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年,秦国河东郡守王稽与诸侯暗中勾结,想要造反,最后在百姓面前被公然斩首。当时的应侯范雎因此悲痛不已,在上朝的时候,秦昭王坐在那里叹息,范雎不解,就问他原因,秦昭王回答说:“如今白起死了,郑安平和王稽又接连被斩首,如今我国已经没有了贤才良将,面对内忧外患,我大秦国又应该怎么办呢?” 范雎听了过后也犯了难,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在王稽死了过后,范雎悲痛不已就是因为他曾经接受了王稽的恩惠,而之前他在魏国受难的时候,是郑安平把他救了出来,然后带到了秦国,可以说郑安平对他也是有恩的。 范雎来到秦国过后,向秦国出谋划策,为秦国打下了万里江山,秦王为了嘉奖范雎,封他为一国宰相,可范雎虽然身居高位,但忘不了之前帮助过他的人,所以就向秦王引荐王稽和郑安平,才让两人分别担任了将军和河东郡守。 如今王稽想要造反,被斩首示众,而王安平则是带着两万军队投奔了赵国,他们两人又都是范雎引荐的人,这无疑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在长平之战中,他和吴起将相不和,导致白起被杀死,秦王经常在他面前抱怨,他自然会产生恐惧心理。 这件事被燕国的客卿蔡泽听了去,就去了秦国,还逢人就说自己很厉害,假如秦王见了他,必定会让他取代范雎的位置。 范雎本来最近就忧心忡忡,再听到这样的言论,自然是愤怒不已,然后就让人将蔡泽找来了,蔡泽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让范雎更加愤怒:“你说假如秦王见了你,就会让你取代我的位置,这是什么意思呢?” 蔡泽喝了一口茶,然后才慢慢地回答说:“你如今身边布满了危险,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你的反应也太迟钝了吧!你难道不知道四季更替的道理吗?如果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就退居幕后,那么你身边就不会有危险,难道您忘了秦国商鞅、楚国吴起的下场了吗?”这些人都是因为立了功劳之后还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却触发了一些人的利益,最后不得好死。 范雎听了过后,认为他说的不太对:“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在为了国家而努力,就算是后来死了,那么也是死而无憾的!” 蔡泽回答说:“人们都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得到功名利禄,不过有的人得到了功名过后,还能保全性命,但是有的人有了功名过后,性命却没有了,你觉得你更加赞同哪一种呢?假如一个人足够明智,他尚且可以知道世间纷争的激烈,商鞅和吴起作为一个国家的忠臣,取得了功名,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惨不忍睹,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相比于秦孝公和楚悼王来说,您的国君能比他们守信到哪里去呢?” 范雎似乎是同意了他的观点,然后回答说:“我并不知道我的国君能否和他们相比。” 蔡泽又追问道:“那如果要对比你和吴起、商鞅的功绩,到底谁的更大一点呢?” 范雎想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才能自然是比不过其他的两个人。 然后蔡泽接着说:“既然您都认为您的才能不如他们了,假如此刻你还不引退的话,那么你最后的结果可能比他们还要惨,现在的你功成名就,而且也报了仇,心愿也得到了满足,如果还不早早地为自己做打算的话,恐怕我都要替你担忧啊!” 范雎想了想,认为蔡泽说的话不无道理,如今自己功成名就,大仇得报,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所以他很快就把蔡泽引荐给了秦昭王,秦昭王见到蔡泽过后,觉得他很有能力,所以就将他封为了客卿,不久过后,范雎就谎称自己生了病,辞去了宰相的职位,而另外一边,秦昭王渐渐地发现蔡泽能力优秀,所以就任命蔡泽当上了宰相,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蔡泽就被免职了。 表面上范雎确实是听从了蔡泽的意见而去辞职的,但是这范雎的聪明才智,他又如何看不出秦王对他的不满呢?只是如果他贸然地引退,很有可能会让秦王起疑心,而如今有了蔡泽的帮忙,他能够引退也就变得很顺利了。 自古以来,君王就非常忌惮那些有能力的大臣。越国的范蠡和文种是大功臣,但是在建功立业过后,范蠡就离开了越国,而文种却始终不肯离开越国,还想着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在文种当丞相的时候,就被勾践赐死了,文种临死之前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听范蠡的话。 而蔡泽在和秦王相处了几个月过后,深知秦王的秉性,因为他知道如果秦王察觉到了什么就一切都晚了,所以他就辞去了宰相的位置,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这个故事是我在《资治通鉴》里面看到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蔡泽的建议,范雎最后的下场也有可能会和商鞅和吴起一样。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作者司马光记录了许多历史故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你也想了解一下这本书,就可以点击链接进行购买哦!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年,秦国河东郡守王稽与诸侯暗中勾结,想要造反,最后在百姓面
廖化聊历史
2024-11-20 22:09: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