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情危急,宰相吕端进宫想要看看宋太宗的病情如何,一

廖化聊历史 2024-11-20 22:09:46

故事发生在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情危急,宰相吕端进宫想要看看宋太宗的病情如何,一旁的赵光义只站着,一句话都不说,宋太宗的身边也只有皇后和内侍王继恩在照顾,见到这样的场景,吕端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这宫中恐怕是有大的变故啊!   吕端是宋朝的丞相,身居高位,但是为人处世是非常小心的,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连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就曾评论他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意思就是吕端在任何事情上面都不会糊涂,而且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以说是能力很高了。   宋太宗如今卧病在床,眼看着就要驾鹤西去了,按理说太子赵恒应该在这里的,但是在这个屋子里面并没有看到太子的人影。历代帝王快要驾崩的时候都会将继承皇位的人叫到床前,然后跟他交代之后的事情,不过既然太子没有来,那就只有两个可能了,要不太子被软禁了,要不就是太子并不知道皇上要驾崩的这个消息。   在宋太宗床边的就只有李皇后和宦官,吕端觉得这件事和这两个人一定脱不了干系。李皇后这个人虽然姿色艳丽,但是她早就和宋太宗意见不合了,一直以来李皇后都想让自己的大儿子赵元佐成为储军,继而继承皇位,不过这赵元佐虽然天资聪颖,小的时候也很受宋太宗的喜爱,曾经也想过将他立为太子,不过赵元佐脾气暴戾,假如他当皇帝,那岂不是很多人都要受苦,所以后来宋太宗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李皇后毕竟是中宫之主,不能明着参与朝政上面的事情,而如今宋太宗都快要驾崩了,李皇后认为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自己的儿子,那么她以后的日子肯定也不会好过,所以就想在这最后一刻谋划一番,让她的儿子赵元佐当上皇帝。   而她身边的宦官王继恩是宋太宗身边的红人,哪边强就往哪边倒,如今宋太宗即将驾崩,看来这个王继恩已经投靠了李皇后那一方了。   吕端见到这样状况并没有惊慌,要是换成平常人,早就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了表情上了,而吕端则是一方面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另一方面又在手板上面写下了病危两个字,然后命人交给太子。   看吕端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王继恩也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威胁了,于是就放松了警惕。而吕端使了个小心眼,让王继恩陪他去书房里检查一下遗诏,王继恩毫无顾忌地和他去了过后,却被吕端直接锁在了房门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之后吕端又来到了皇宫见李皇后,李皇后看到吕端过后就表现出了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对吕端说:“陛下如今已经驾崩了,我伤心欲绝,但是朝廷大事仍需要处理,而在我看来需要选一个适合当皇上的人,我看皇长子赵元佐是最适合的人选,不知你意下如何呢?”   如今这个局势,大多数人几乎都会站在皇后那边,但是吕端就不一样了,他刚正不阿,不会与人同流合污,直接拒绝了李皇后的提议,说:“赵恒的太子之位是先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立下的,大家都知道,先帝驾崩了过后,太子赵恒就应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我也相信先帝的想法与臣的想法是一样的,而如今先帝刚刚驾崩,皇后就想改立赵元佐为太子,这势必会引起满朝文武百官的不满啊!”   本以为吕端会站在自己这边,但却没想到他竟然搬出了先帝的遗诏来说事,而且如今宦官王继恩并不在自己的身旁,所以皇后也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不过在赵恒还没有登基成宋朝皇帝之前,一切都没有定夺,要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这是谁都负担不起的责任啊。   在赵恒登基成皇帝的那天,皇上和大臣之间隔着一个帘子,两边的人都因为中间的帘子看不清楚对面的人,所以在满朝的文武百官向赵恒行礼的时候,吕端立刻叫了停,阻止了仪式的进行,而且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要求。   吕端站了出来,非常抱歉的对大家说:“新皇登基固然是好事,我今天也不是来找茬的,更不是不想拜见新皇帝,而是中间隔着一个帘子,我们实在是难以看到对面人的真容,所以在大家跪拜之前,我希望可以撤除中间的帘子,然后再进行跪拜之礼,这样的方式怎么样呢?”   其实谁都知道,李皇后没有让赵元佐当上皇帝,她一定还会采取别的措施,所以吕端用这样的方式不过是想确认一下上面坐着的皇帝是否被人调包罢了,假如上面的人并不是赵恒,但是“万岁”二字已经喊出了口,那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在场的人并不觉得吕端的这个说法有点僭越,一番检查了过后,发现确实是赵恒,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仪式才得以进行下去。   这个故事是我在《智囊全集》里面看到的,假如没有吕端的聪明才智,那么李皇后就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阴谋诡计,也就会对后来的事情产生影响了,所以吕端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智囊全集》是明朝鬼才冯梦龙所著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都能体现主人公的智慧,也让我们了解到智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也能了解一些历史史实。

0 阅读:26
廖化聊历史

廖化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