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朋友圈可以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翱皓聊文学
2024-10-08 12:17:08
我的私人书单
“这个世界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从一群陌生人到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再从一群熟悉的人到一群陌生人”
📖
随着社交媒体的多样化,我们貌似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可以天南地北地交朋友,然而网络的交流也让我们逐渐模糊对于朋友的定义和沟通方式。
📖
《朋友圈心理学》这本书聚焦于我们微信的朋友圈,但是说的又不仅仅是我们微信的朋友圈,而是深入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网。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而在微信中,微信头像也就成了我们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书中介绍了不同类型微信头像背后心理隐喻,这些心理隐喻来自于对大量样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以此来参考。
📖
微信头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真人头像和非真人头像。真人头像中又有背影照、合照、证件照和非本人照片的区分,非真人头像则有表情包、动物卡通、风景照、物件照片的区分,这些照片各有其代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便为双方的沟通方式做出调整。
📖
虽然这些分类看似有些粗糙,但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了头像,不同类型的微信名也有其背后的心理隐喻。
📖
朋友是不是越多越好,社交媒体结识的朋友值不值得信赖,这些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人类的智力水平允许我们拥有的稳定的“社交圈”的人数是148人,而深入交往的人数不超过20人。这也意味着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追求的是朋友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一些质量不高的泛泛之交,我们也就不需要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和维护。
📖
至于社交媒体结识的朋友值不值得信赖,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大一些,我们是否可以完全信赖朋友。很多人可能觉得真正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友情其实也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对方,朋友也是如此。这涉及到我们的心理边界问题,如果我们完全信赖朋友,那我们的心理边界就会被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吞噬,换言之,我们就会失去自我,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
朋友其实也是价值交换的过程,但并非是完全的等价交换。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原因所在。
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真诚待人,你若优秀,朋友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