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老婆婆走进古玩店,拿出一个破碗问价钱,工作人员接过一看,恶心得差点吐出来。老婆婆心想没戏了,结果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老婆婆欢天喜地地走了。不料工作人员摸了下碗内底,惊呼:钱给少了快追! 北京的一条老街上,阳光透过参差不齐的梧桐树叶,洒在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门前。这家店铺外观旧旧的,但门上挂的古董品种类繁多,颇具吸引力。清晨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零星的几个老者在晨练,店铺刚刚开门,一股陈旧的木质味道和淡淡的茶香迎面而来。 老婆婆踏进店内,店内的古董琳琅满目,从古老的瓷器到雕刻精细的木器,每一件都显得独特而珍贵。工作人员小李立即迎上前去,他年轻有为,对古董的鉴赏力相当不错,是店里的明日之星。 “阿姨,您要典当还是看看?”小李微笑着问道。 老婆婆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只破旧的陶瓷碗,双手递给小李,眼神中满是期待。小李接过碗,只见碗旧得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表面还沾着不明斑点,一时间,小李确实感到有些恶心,但他还是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小李认真地观察着碗,尽管外表破旧,但那些依稀可辨的花纹确实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碗…阿姨,您能告诉我这碗的来历吗?”小李试探着问。 老婆婆开始讲述这碗的故事,声音里带着几分怀念与无奈。“这是家传的老东西,据说是我丈夫的祖上传下来的。”她叙述了碗的曾经与家族的辉煌到衰败,最后不得不拿出家中唯一能见人的古董来典当。 小李听着老婆婆的话,心中愈发觉得这碗非同小可。“阿姨,我给您八十元,您看怎么样?”小李开出了价格,心想即使不值钱,也算帮助了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 老婆婆听到报价,眼睛亮了起来,急忙点头同意。接过钱,她连连道谢,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古玩店。 等到老婆婆走后,小李终于有时间仔细清洗和检查这只碗。清水冲去了岁月的痕迹,碗的真面目渐渐展露出来。当他看到碗底那几个几乎被忽略的字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明宣德年制”。 小李立刻去找店里的掌柜,掌柜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见多识广。他仔细查看了碗后,脸上的表情从怀疑到惊喜,再到肯定。“快,快追上那位老婆婆,这碗价值连城!”掌柜急切地说。 但当他们冲出店门时,老街上已经人来人往,老婆婆早已不知去向。小李和掌柜的焦急四处寻找,但如同大海捞针,老婆婆就像蒸发了一般,毫无踪迹。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回到店内,面对这只可能改变店铺命运的古碗,他们决定寻求专家的帮助,希望能确认自己的判断不是一场梦。 次日清晨,他们联系到了一位知名的古玩鉴定专家,这位专家在业界享有盛名,对明代瓷器尤为精通。专家接到邀请后,对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很快就来到了古玩店。 在古玩店的后室,一张圆木桌上摆放着那只被清洁干净的破旧陶瓷碗。专家细致地观察着碗的每一寸,他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碗的釉色、纹饰、底足等细节,偶尔还会点头或轻声嘟囔,空气中充满了紧张而期待的氛围。 经过长时间的仔细鉴定,专家最终抬起头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难以置信。“这确实是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洒蓝釉钵,而且保存如此完好,实属罕见。宣德年间的瓷器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稀有的数量而闻名,尤其是洒蓝釉,更是当时皇家御用之物,价值无法估量。” 小李和掌柜的对视一眼,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对那位老婆婆的担忧和内疚,她无意中将家传之宝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却浑然不知其真正价值。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只碗的价值,古玩店决定邀请更多的专家进行鉴定。接下来的几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古董鉴定专家和博物馆的学者陆续造访,他们对这只破碗的研究充满热情和兴趣,每个人都试图从中发现更多关于明代宣德年间瓷器的秘密。 经过多轮细致的鉴定和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只碗不仅是真品,而且因其完好的保存状态和稀有的釉色,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估计。有专家甚至表示,这可能是目前已知的同类瓷器中保存最为完好、最具有研究和历史价值的一件。 在专家的建议下,古玩店最终决定将这只珍贵的宣德洒蓝釉钵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以确保它能得到最专业的保护和研究,同时也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欣赏到这份来自明朝的宝贵遗产。 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这只曾经在古玩店中默默无闻的破碗,如今成为了国宝级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明代瓷器的非凡工艺,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的价值远超过了金钱,成为了一段传奇的见证。
1973年,一位老婆婆走进古玩店,拿出一个破碗问价钱,工作人员接过一看,恶心得差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3-15 13:39:34
0
阅读:1109
丁XR
放屁,73年那有掌柜的。
680328 回复 03-16 21:37
骂的好!!!
蘇東皮
狐说八道
学士
又在忽悠读者,一会儿说一只破碗,一会儿又说保存最完好。又说小伙业务强能干,又说给钱少了。不可能连底部都不看敢下结论?老人拿过来必定清洗的干净,还再清洗一下。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