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核污水经由1公里的海底隧道流向

元柳谈健康 2023-08-26 11:43:44

8月24日下午,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核污水经由1公里的海底隧道流向太平洋。据东电的发布,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染水约有134万吨,2023年度将把约3.12万吨处理水分4次排放,每次约排放7800吨。作为核医学科的一名医生,就目前大家关注的核污水的一些问题,和大家聊一聊。

1、日本的核污水是怎么来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地区发生9.0级地震,继而引发海啸。2011年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海啸发生氢气爆炸,4个核反应堆不同程度受损,其中3个反应堆发生堆芯熔毁。为冷却反应堆,原子炉内被注入海水,由此形成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前这些核废水暂时被存放在1000余个储蓄罐中。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称因核污水存储罐已快存满,决定将过滤稀释后的核污水排入大海。2022年8月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海洋排放设施工程正式开工。2023年6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设施开始试运行。

2、日本的核污水里有什么放射性核素?

专业人员的估计是,即便经过处理,核污染水中也还有64种放射性元素,有氚、碳14、碘129、碘-131、铯-134 、铯137、钴60、锶90和钋210等。它们的特点是,半衰期(指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从开始存在到衰变成一半所需的时间)普遍较长,如氚的半衰期是12.3年,钴60的半衰期是5.27年,锶90的半衰期为28.79年,铯137的半衰期为28.79年,而碳14的半衰期达5370年,碘129的半衰期为1570万年。也就是说,一旦被这些放射性核素污染,就基本难以消除放射性核素造成的危害。更恐怖的是,根据国立日本原子力研究研发机构研究员天野光的说法,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核素可能达1000多种,只是有些目前还检测不出来。核污染水中有镎237,是核素污染中最难防备的。由于其放射性很低,很难测出,但其毒性又非常强。另外,核污染水中的核素也有碲,毒性跟氰化钾不相上下,但由于量小,也很难检测出来。

3、日本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是如何进行蔓延的?

国际海洋专家达成的共识是,核污染水中的核素首先是通过洋流扩散。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全球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一个重要的证据是,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2011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域捕获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中,就检出了来自日本福岛核反应堆的放射性同位素钋210。

4、放射性物质是怎样传播给人类的?

核污水排入海里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洋生物了,海洋生物接触到这些反射性物质后就会成为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而这些带有反射性的海洋生物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给人类,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就不是不吃海鲜就能避免摄入核污水中的反射物的摄入。

5、传播给人类会导致哪些疾病?

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后可能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这取决于核素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后者又取决于核污染水排放的速度、数量,以及核污染水中的核素种类、剂量(浓度)等。其中锶90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可诱发白血病。铯137则会导致软组织肿瘤与癌症,如卵巢癌、膀胱癌等。其他核素同样可以损害人和生物的DNA,从而诱发多种癌症,以及造成基因突变和后代畸形。虽然钋210的半衰期比较短,只有138天,但毒性极强,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0.1克的钋210即可杀死大约100亿人。

6、排污入海后海鲜还能吃吗?

海洋化学家布塞勒表示,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具体表现不同。铯可以被肌肉或器官吸收,在动物体内停留数周或数月;锶类似于钙,可以在生物骨骼中存留数年;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水中。布塞勒认为,锶、铯等放射性元素是需要额外关注的对象,因为它们更容易与海洋生物结合。如果累积到一定浓度,相比氚,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因此,对于经过检测,核污水污染后的海鲜如果放射性核素超标就不能吃了。对于核污水流经的海域,即使放射性核素不超标,也尽量不吃或者少吃,尤其是孕妇及婴幼儿,因为很多放射性核素目前是没有办法检测出来的。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禁止进口日本的海产品完全是对人民健康最负责任的举措。但我们沿海被污染了怎么办?全球海洋被污染了又怎么办?#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开始##癌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