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比如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清修明史。修史这一传统绵延不断,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脉络。也正是因为代代修史,才把中华文明不断的传承下来。 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华文明是唯一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文明”。这句话说的很对,浩如烟海的史书把中华文化的历史串联起来,前有司马迁修《史记》后有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努力,那么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这么璀璨的中华文明了。 但是遗憾的是,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中,无数珍贵的古籍消失在炮火中,泯灭于火海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永乐大典》,这一本包罗万象的古籍如今只有不到5%保存下来了。消失的古籍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也是无数史学家心中的遗憾,常常令人唏嘘不已。 为了避免这种遗憾再发生,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古籍,传承中华文化,古籍数字化就成了趋势、未来。因为相对于竹简、图书来说,数字化古籍更有利于传播、传承。 一向热心传承文化,致力于公益的字节跳动公司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北大——字节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并且推出了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在10月份的时候,识典古籍测试版就已经上线。 测试版整理了390多本经典古籍,三千多万字的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映入眼帘。而且在未来三年内,识典古籍还将整理10000多种古籍,覆盖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书目以及一些珍贵史书。 而且最关键的是,识典古籍致力于传播公益,里面的古籍资源全部免费,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优化,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是检索资料、学习历史、钻研儒释道的一款小神器。 识典古籍让古籍不再是那些藏书家的独有,把珍贵古籍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不得不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旧时王谢的藏书库也开始向大众公开。作为热爱古籍的一份子,我相信识典古籍在未来会越来越好,同时也会走进千家万户,把知识和文化传播开来。
中国一直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比如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清修明史。修史这一传统绵
廖化聊历史
2023-02-24 16:38: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