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6年前反中乱港分子的幕后金主,竟是个“爱国”商人。 李亨利被判刑的

志史不愚说社会 2025-05-21 17:01:49

万万没想到,6年前反中乱港分子的幕后金主,竟是个“爱国”商人。

李亨利被判刑的那天,没有反抗,也没有辩解。他低着头从法庭走出来,镜头拍下他神情木然的模样,这个曾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成功侨商”,就这样从众人眼中的光鲜人物,变成了国家安全罪名下的囚犯。

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在香港的某个会展中心身穿定制西装,站在舞台上挥手致意,一口一个“心系家乡”、“我是炎黄子孙”,把在场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时他是嘉宾,是榜样,是侨界的代表。他讲自己是怎么走出国门,又如何带着外资回流国内,参与粤港项目建设,还热衷资助教育、扶贫工程。没人去查他的身份,也没人怀疑他话里的真假。

可其实早在1980年代,李亨利就因引诱妇女卖淫和诈骗罪被判刑入狱,那时候他的名字还是李沪祥。

监狱里的人记得他是个嘴皮子利索的人,不服管教,总说自己是冤枉的,说外面的世界迟早属于他。出狱后,他不甘平凡,费尽心机拿到伯利兹的国籍,然后用一个新名字,一个“华侨”身份,重回国内。

他懂得包装自己,办公司,做生意,专挑政策支持的领域下手。别人看他是个“海外爱国商人”,只有他自己清楚,那些企业是幌子,是真正计划的遮掩。

他利用假身份,接触各类资源,拉拢侨界人脉,还主动申请加入多个“侨商”组织,为的不是做生意,而是获取信任和便利。

在公司内部,他设定了一些不寻常的规定。员工每年要随他前往海外“交流”,回来还要交心得体会。这些所谓的“心得”,实际上都必须符合他的某种“立场”。

有个员工写得不合他意,被他当众训斥后扫地出门。从那之后,大家都知道他的口味,写心得时全是照本宣科。

2019年,他的公司陷入经营困境,订单减少,债务堆积,员工工资几个月没发。他却丝毫不在意,甚至对几个员工说:“做公司不是我的目标。”

同年,他用一份伪造的贸易合同,从银行骗得510万元贷款。贷下来的钱并没有用来救公司,而是很快被分批转往几个境外账户,落入一群“乱港”团体手中。

在香港“修例风波”最激烈的时期,这笔钱被用在了制造混乱的各种活动上。李亨利并不避讳自己的行为,反而私下与熟人吹嘘:“我这是在做事,不是混日子。”

公司成了掩护,办公室成了据点,员工被当作工具,他自己则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毫无顾忌。

他自认为做得天衣无缝,连家人都以为他是在做正常生意。但2020年8月,香港国安公署联合警方突袭了他的办公室和住处,查获大量资金往来记录和电子邮件证据。

他与境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汇款路径、人员安排,全都被一一掌握。

起初他还想抵赖,说自己只是做国际贸易,海外资金往来很正常。直到调查人员摆出那些他亲自签名的文件、加密邮件内容,以及员工的证词,他才沉默。再无退路。

法庭上,检方列举他的罪状:“诈骗罪”、“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等,指控清晰、证据确凿。

最终,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11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那一刻,他再也不是舞台上的“爱国商人”,而是国家审判下的罪犯。

事后有员工回忆,公司早有异样,只是没人敢说。他说:“我们那时候只当老板脾气怪,哪想到他会牵涉那么深。”

也有人说:“他太能演了,不论对媒体还是对外界,都像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付出的侨商,连我们都信了。”

李亨利的故事没有英雄,也没有高潮。他靠一个伪造的身份,从头构建起一张网,在网中收拢金钱、势力和信任,却最终把自己困在了这张网里。

他曾自诩聪明,认为可以在“爱国”与“反华”之间游走,既吃政策红利又满足个人野心,最后却因触碰底线,被彻底拉下。

他的办公室现在已人去楼空,那些挂着“海外回流企业”、“侨界创业典范”字样的牌匾,被工作人员一个个拆下。他曾走过的每一步,如今都成了调查档案中的证据编号。

0 阅读:39
志史不愚说社会

志史不愚说社会

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