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请求徐向前借粮食给他维持衣食,一向好脾气的徐向前大怒,随后一通电话连吵带骂。 郑维山191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仅有的一间土坯房摇摇欲坠。他没读过几天书,小学没上满一年就辍学放牛。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12岁的他加入童子团,扛着红缨枪站岗送信。1930年,他入党,带着50多个赤卫队员加入红军,从此开始了打仗的日子。 红军时期,他从通信员干起,很快就当上了班长、指导员。1933年,18岁的他成了红九军二十七师政治委员,打过鄂豫皖的反“围剿”,参加过黄安、商潢战役。长征路上,他三次翻雪山,三次过草地,脚底磨出血泡,硬是咬牙走下来。西路军失败后,他讨饭千里回到延安,后来进了抗大读书。 抗日战争时,他在晋察冀军区当过教员、司令员,参加过“百团大战”,带队夜袭日军据点,炸铁路搞破坏。解放战争中,他当上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48年指挥新保安战役,把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围得死死的,为平津战役立了大功。抗美援朝时,他1952年当了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1953年打金城反击战,70分钟突破美军防线,干掉7812个敌人,拿了朝鲜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风光一时。 可到了1971年,政治风波来了,他被免职下放到安徽农场干活。1979年好不容易回北京,却连饭都吃不上。直到1982年平反,他才重回岗位,当上兰州军区司令员。2000年,他在北京去世,活了85岁。 1971年,郑维山因为政治风波丢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子,被发配到安徽一个偏僻农场干农活。农场条件差得要命,他住的工棚四处漏风,每天扛着锄头下地,种稻子挖沟渠。夏天晒得满头大汗,冬天冻得手脚发麻。他跟一群年轻劳工一起干活,有人偷偷议论他的来头,但他啥也不说,低头干自己的。 1979年,他终于被允许回北京,可日子没好多少。他被安排住进一个破招待所,屋子小得转不开身,墙皮掉了一地,床板咯吱响。靠着从安徽带回的几张粮票和旧军装,他勉强撑着。粮票越用越少,招待所的稀粥咸菜填不饱肚子。他跑了好几趟相关部门,想解决生活问题,可每次都被搪塞,说“再等等”。实在没办法,他决定求助老战友徐向前。 那年冬天,北京街头堆着雪。郑维山坐在招待所桌子前,点着昏黄的灯,手冷得发抖,写下一封信。信里没提自己过去的功劳,只简单说现在日子过不下去了,求徐帅帮帮忙,给点粮食。写完他步行去邮局寄了信。徐向前收到信后,气得不行,当场拍桌子,随后让人送去500块钱和500斤粮票,还打电话到总政治部,把人骂了一通。没几天,相关部门就派人给郑维山送来补发的工资,他的生活才算有了着落。 徐向前发话后,总政治部动作很快。1979年冬,有人带着补发的工资和道歉函找到招待所。郑维山接过钱,低头看了看存折,没多说啥,只淡淡来了一句:“这些年过去了,钱买不回时间。”之后,他的粮票和物资有了保障,日子总算稳定下来。 1982年,他被调到兰州军区当司令员,重新穿上军装。他到兰州后,马上跑去边防哨所,检查工事,带着士兵操练,还让人修了军营宿舍,加了取暖设备。部队训练抓得更紧,装备也更新了不少,战斗力蹭蹭往上涨。他还带着部队在戈壁种树,挖坑栽杨树沙柳,硬是改善了当地的风沙问题。后来他跟地方合作修水渠,帮农民种地,军民关系处得特别好。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葬礼在八宝山办得很朴素,徐向前那边派人送了挽联,老战友和部下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他的儿子郑勤后来也当了中将,算是继承了老爹的志气。郑维山这一辈子,从穷小子到开国中将,吃尽了苦,却从没丢掉那股硬气。
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
文山聊武器
2025-05-15 19:21:29
0
阅读:1266
用户10xxx08
说的是徐向前那边,应该指的是徐帅的后人吧
浪迹天涯
写的啥,2000年老将军去世,徐帅90年去世,咋送挽联?
用户97xxx40 回复 05-16 11:19
家属送嘛
用户10xxx37
2000年,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