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71岁开国功臣朱升,向朱元璋请辞还乡,朱元璋大手一挥:准奏!朱升一脸欣喜,跪地磕头谢恩。哪料,朱元璋趁机提了1个条件,朱升听罢,心中顿时咯噔一下:坏了! 在明朝初年,朱升的故事虽不广为人知,但其一生的起伏转折,充满了传奇色彩。71岁的他,作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重要功臣,决定结束多年的仕途生涯,请求还乡。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权力的放弃,更是对一生追求的反思与总结。他的人生从一个渴求知识的儒学少年,到成为一国之师,再到最终的功成身退,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而坚定。 朱升在年轻时期的聪明才智,使他在学术上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不仅考中了童生和增广生,还展现出对兵法的深厚兴趣。朱升的父亲曾对他说:“升儿,你的才华远超常人,未来定能大有作为。”朱升则谦虚回应:“父亲,我只愿以我的学识,为天下人带来和平。” 然而,当朱升被任命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时,他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选择。他没有前往任职,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桐城。在那里,他建立了“退斋”,一个专注于学术和兵法研究的场所。他的弟子们记载道:“师傅在退斋,常常沉浸在兵书之中,我们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智慧。” 退斋不仅是朱升研究的所在,也是他思考人生和历史的地方。他常对弟子们说:“读书不仅为了名利,更为了洞悉世事,解救苍生。”在退斋,朱升不仅深入研究了兵法,还关注时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朱元璋的军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升的这一生,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他既重视知识和智慧的力量,又深知权力和责任的重要性。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注脚,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思考。 在元朝的末年,朱元璋的军队围攻桐城,这座城市的守将福童坚守阵地,誓死不出。两军在桐城外对峙,形势陷入了僵持。朱元璋急需一个突破口,这时他听闻了朱升的大名,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位才华横溢的隐士。 朱元璋到达退斋时,对朱升说:“听闻先生才智过人,望能助我一臂之力,解此困局。”朱升沉思片刻后回答:“大王,桐城之困,非武力可破,须用智谋。”朱升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他建议朱元璋采取心理战术,动摇守城将士的决心。朱元璋遵循了朱升的建议,最终桐城守将福童投降,桐城得以和平解围。朱升的智谋深得朱元璋赞赏,从此成为其左膀右臂。 在随后的战役中,朱升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为朱元璋制定了许多重要策略。尤其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对朱元璋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策略意味着在稳固防御的同时积极准备,不急于称帝,而是先巩固基础,积聚力量。朱升曾对朱元璋说:“大王,稳扎稳打,为未来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朱元璋深受启发,采纳了这一策略,使得他在随后的征战中更加稳健,最终一统天下。 功成名就之后,朱升选择了退隐。他深知世事无常,权力的诱惑与危险。朱升在告别朱元璋时说:“我之所求,非权与名,只愿天下太平。”他的这一决定,反映了他对知识、权力与责任的深刻理解。朱升的人生,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光芒,他的故事在明朝初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自立为帝时,朱升已年迈,他请求退隐还乡,朱元璋允许了他的请求,但提出一个条件:让朱升的儿子朱同入朝为官。朱升心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担心儿子的安全。但在朱元璋的坚持下,他只能让步。 朱同入朝后的日子,并非如他父亲朱升所希望的那样平静。虽然他手持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金牌”,这本应是最坚实的保护,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块金牌并未能为他带来安全。
不久,朱同不幸被卷入一起深不可测的政治冤案。这场风波迅速升级,朱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成为了牺牲品。 朱同在狱中遭受了极大的磨难。尽管他坚持自己的清白,但在那个时代,一旦被卷入政治漩涡,往往很难自证清白。最终,朱同在狱中被秘密毒杀,悲惨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 当朱升得知这一噩耗时,他的心如刀割。他曾担心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真正面对儿子悲惨结局时,他仍旧感到无法接受。朱升悲痛欲绝,他的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
这一切的发生,似乎是命运的残酷玩笑,但对于朱升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他的预感成真了,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朱升的晚年因此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这段悲剧成为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 朱升的一生,是对忠诚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权力与命运的无奈妥协。他的故事,虽不为世人广泛知晓,但在明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姜澄清
朱升的墓在盐城盐都区北龙港乡南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