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华为工程师吕晓峰在乘坐飞机前往突尼斯时,在飞机起飞仅一分钟后,发动机

戴梦维微微 2025-04-30 17:40:40

2002年,华为工程师吕晓峰在乘坐飞机前往突尼斯时,在飞机起飞仅一分钟后,发动机发生故障,导致飞机撞向丘陵并断裂为两半。 2002年,一架从法国马赛飞往突尼斯的客机正缓缓驶入跑道准备起飞。 机上,一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正安静地坐在商务舱里。 他叫吕晓峰,隶属于华为公司,正执行一项意义非凡的出差任务,代表公司前往突尼斯进行前期市场考察。 当时的突尼斯,人均GDP远超中国。彼时的中国企业还鲜少“走出去”,而华为已经开始谋求国际拓展。 任正非原计划亲自前往突尼斯考察市场,并让吕晓峰同行。 但由于临时有其他行程变动,他决定让吕晓峰先行一步,前去打头阵。 没有人预料到,这趟平常的公务行程,竟会成为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航班起飞后不久,机组刚刚完成“安全高度”提示,突如其来的一声爆响划破机舱的宁静。 乘客惊呼、氧气面罩落下、机组紧急操作。 仅仅几十秒后,飞机便不受控制地偏离航线,朝一处丘陵地带坠落。 最终,整架飞机以极快速度撞向山体,剧烈的冲击使机身断裂成两段。 吕晓峰所坐的商务舱位于前段,所受冲击较轻。 他并未失去意识,也奇迹般地没有受伤。 环顾四周,他看到舱内弥漫着燃油气味,后舱部分已经脱离,周围一片混乱,但并未出现大范围火灾。 这短暂的冷静,为后续的生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更令人动容的是,就在混乱中,吕晓峰注意到不远处一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孩,躺在通道边上,明显受了惊吓却未重伤。 他立刻上前,将她从破碎座椅旁带出来,安置在较为安全的空地。 事故发生后,通讯一度中断,但随着现场逐渐恢复信号,吕晓峰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公司用手机,尝试拨打电话。 由于商务舱位于机头,靠近机载通讯设备,也许是信号相对稳定,他成功拨通了突尼斯机场救援协调中心的热线。 电话中,他简要描述了事故位置和人员状况,要求立即派遣救援力量。 他的冷静、准确、条理清晰,给当地调度中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他又拨通了华为海外应急联系方式。 中国时间凌晨,华为总部的高层被紧急叫醒,值班秘书立刻将电话递给任正非。 “我是吕晓峰,我还活着。”电话那头传来熟悉而清晰的声音。 任正非沉默了几秒,才开口:“好样的,你先稳住,我们会全力配合救援。” 此时国内尚未接到官方事故通报,吕晓峰的通话,是华为掌握事故真相的第一手信息,也成为公司启动海外危机应对机制的关键节点。 这场突发事故,华为内部极为低调地处理了下来,并未向外界公开更多细节。 直到17年后的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中东媒体采访时,才首次公开提到此事: “他是坐在前舱的,运气很好,没事,还打电话回来报告情况。” 任正非没有渲染事故细节,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段过往。 但从他的话语中,可以读出企业家对员工安危的关注,也能感受到彼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背后的不易与艰险。 吕晓峰在后续的医疗检查中被确认“无明显外伤”,休整数周后重新投入工作。 那位突尼斯女孩也在医疗人员照料下康复,两人自此天各一方。 事故发生后,华为并没有中断对突尼斯市场的考察计划,几个月后,公司设立了突尼斯代表处,并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北非多国,为后来的中东非市场奠定了基础。 而吕晓峰的事迹,也悄悄在公司内部流传,成为许多年轻员工眼中“海外先锋”的代表。 有人曾问他:“那时候怕吗?” 他答:“怕。但我知道,只要我不慌乱,也许还能帮到别人。” 吕晓峰没有英雄式宣言,也未因此意外被塑造为偶像。 他只是在命运的临界点,做了一名华为人该做的事:冷静、坚韧、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使命扛在肩头。

0 阅读:0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