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要告老还乡。朱元璋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皇上请给我100位宫女!”众人都在担心,这汤和是不是老糊涂了。没想到朱元璋没有生气,还开心地答应了汤和的要求。 1388年的南京城笼罩着诡异气氛,六十三岁的信国公汤和站在奉天殿前,斑白胡须被秋风吹得乱颤。 这位为朱家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此刻正面临人生最危险的抉择——如何从朱元璋的屠刀下全身而退。 七年前那场腥风血雨仍历历在目,丞相胡惟庸被处决时,受牵连者三万余。 最近三年里,凉国公蓝玉被剥皮实草,宋国公冯胜遭毒酒赐死,颍国公傅友德当庭自刎。 开国三十四功臣中,已有三十家被连根拔起。 汤和每次上朝都如履薄冰,生怕哪天锦衣卫突然破门而入。 这位老将的履历堪称传奇,1368年随徐达北伐,生擒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1371年挂征西将军印,三个月荡平四川明夏政权;1385年远征漠北,将北元残部赶出捕鱼儿海。 但此刻他清醒认识到,战功越显赫,离鬼门关就越近。 告老还乡的请求被朱元璋用郭子仪典故挡回后,汤和知道必须下猛药。 当他说出"求赐百名宫女"时,满朝文武都以为老将军得了失心疯。 但龙椅上的朱元璋却露出会心微笑——要美色不要兵权,这正是他最想听到的答案。 《明史·汤和传》记载,这位开国元勋返乡时获赐凤阳府邸、五万锭宝钞,待遇远超同侪。 归隐后的汤和彻底变成"聋哑人",整日与歌姬宴饮,绝口不提朝政。 有乡邻问及军中旧事,他便指着耳朵摇头:"年纪大了,听不清喽。" 朱元璋的疑心病确有现实依据,1380年废除丞相制后,他每天批阅二百份奏章,处理四百件政事。 某夜批折至丑时,宫女春红送来夜宵时多说了句关切话,竟被当场杖毙。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六记载,这个可怜女子只是渴望得到帝王垂青,却成了皇权焦虑的牺牲品。 凤阳城里的汤和听闻此事,默默烧掉了准备上奏的《边防十二策》。他深知老伙计的性情:那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既不信奉孔孟之道,也不相信袍泽之情,只信染血的刀剑和严密的监控。 老将军的生存智慧源于血的教训,1355年汤和酒后失言,说"大丈夫当择主而事",被朱元璋记了三十年的黑账。 此后他每逢赏赐必分给士卒,得到封地立即捐作军屯。 《明史》评价他"沉敏多智数",这份机变终于在晚年派上用场。 1390年某雪夜,凤阳府来了队特殊客人。 二十名锦衣卫声称护送御医为汤和诊病,实为查探其是否真已颓废。 老将军披着单衣,赤脚接待来使,酒过三巡竟搂着歌姬唱起艳曲。 暗探回报"汤和已老糊涂",朱元璋这才停止往凤阳派遣密探。 五年后汤和病逝,享年七十。 朱元璋追封东瓯王,赐葬钟山阴宅。此时开国六公爵仅剩长兴侯耿炳文,而此人能幸存只因常年负责修城墙。 汤和墓前的石像生至今完好,仿佛仍在诉说主人"自污求存"的智慧。 据《明史·太祖本纪》统计,洪武年间共清洗功臣四万七千人。 汤和能在朱元璋手下善终,关键在于他读懂了皇权逻辑:当皇帝需要的不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而是没有威胁的富贵闲人。 要金银不要兵符,求美色不碰权柄,这套生存哲学看似荒唐,实则是乱世功臣的血泪结晶。 官方信源: 1.《明史·汤和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3. 万历《凤阳府志》卷七·封爵篇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