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表示,2031年中美博弈就会分出胜负,美国现在被中国追的很难受,美国或许不得不让步!5月25日,根据岛内媒体报道,郭正亮在参加节目时表示,2031年中美就定胜负,所以半导体非打压中国大陆不可,否则中国大陆会追过美国,因此美国非常焦虑。 郭正亮为啥说2031年是个关键节点呢?他觉得,从现在到2031年这几年,是中美在科技、经济等核心领域角力的“窗口期”。 尤其是半导体领域,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卯足了劲打压中国,就是因为担心中国在这个“卡脖子”的关键产业上超车。 你看啊,美国这两年又是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芯片,又是拉拢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还逼着台积电去亚利桑那州建厂,说白了就是想卡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拖慢咱们的发展速度。 为啥这么紧张?郭正亮说得直接,要是不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实现突破,到时候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依赖高端芯片的领域,美国的优势就保不住了。 其实美国的焦虑从它最近的一系列动作里也能看出来。 比如美国国会一直在推动《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了几百亿美元想重振本土半导体制造业,可结果呢?台积电美国工厂因为成本高、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进度一再拖延,连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都忍不住吐槽“美国搞芯片制造是浪费钱”。 这事儿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早已成型的情况下,强行逆势而为的尴尬——高端芯片制造需要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些恰恰是美国早已空心化的领域,靠砸钱短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再看中国这边,虽然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但半导体产业反而迸发出了“倒逼式创新”的活力。 华为被断供高端芯片后,很快推出了搭载国产麒麟芯片的手机,虽然制程工艺和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至少证明了中国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取得了突破。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也在中低端芯片制造领域不断提升产能和技术,国产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也在加速推进。 郭正亮说,按照这个势头,中国半导体产业可能在2030年左右形成相对完整的自主产业链,到时候美国的技术封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话说回来,中美博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看半导体一个领域还不够。 郭正亮提到,美国现在难受,除了科技竞争,还因为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崛起带来的“全方位压力”。 比如经济上,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算早在2016年就超过美国,虽然按汇率算还是美国第一,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汽车产量、发电量等实打实的指标都远超美国,经济“底盘”更扎实。 军事上,中国海军这几年“下饺子”式造舰,055大驱、福建舰等先进装备陆续服役,虽然舰艇总吨位还不如美国,但舰艇的平均舰龄更年轻,造船速度更是美国的两倍多,未来30年美国要退役一堆老舰,中国却计划建造多艘电磁弹射航母,这“续航力”的差距让美国头疼。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的“战略定力”。 美国天天喊“中国威胁”,自己却在拆东墙补西墙——34万亿美元国债堆成山,还得借钱给乌克兰打仗;造船厂排队修航母,只能求印度帮忙;国内基础设施破旧,高铁、电网等还不如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呢,闷头搞基建、促民生,去年在非洲建13个农业示范园,在东南亚修2000公里铁路,把GDP实实在在变成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实惠。 就像网友说的:“你打你的美元仗,我种我的白菜田”,这种“务实主义”和美国的“霸权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正亮说美国“或许不得不让步”,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趋势判断——当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综合实力越来越接近美国,当美国维持霸权的成本越来越高,它可能不得不调整对华策略,从“全面遏制”转向“有限竞争”。 但这话也不全是乐观预测,博弈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和挑战,比如美国可能会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搞更多小动作,试图制造“新冷战”式的阵营对立。 不过说到底,决定博弈结果的关键,还是各自能不能做好自己的事。 中国只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半导体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把内需市场做大做强,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增强了,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都能稳坐钓鱼台。 而美国要是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忽视国内民生和产业空心化问题,就算一时靠霸权手段占点便宜,长期看也难掩颓势。 2031年到底会怎样?或许答案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中美各自发展的“时刻表”里。
美国突然慌了,原来中国在附近“听动静”---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