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红5师师长萧克赶去兴国开会,途经一个战俘营。这时,被俘的国民党军官

菜哥说剧 2025-05-20 12:19:00

1931年,红5师师长萧克赶去兴国开会,途经一个战俘营。这时,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正在放风,一个被绑军官垂头丧气。萧师长只看了一眼,就认出了是谁?喊:“老师,快给我老师松绑,他怎么会跑呢?”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红军刚刚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萧克作为红五师师长,赶往江西兴国参加重要会议。 这本来只是他人生中又一次紧张的任务调动,却因为途中偶遇的一件事,被萧克铭记了许多年。 会场在兴国,但萧克路过的这段山道临时设立了战俘营。 战俘们大多神情萎靡,三三两两蹲在角落,腰间、手腕都用麻绳绑着。看守红军士兵正在分发干粮。 萧克本想匆匆而过,却无意中注意到一位年纪较长的军官,瘦削的脸上带着风霜的褶皱,眼神比旁人都落寞。 即便如此,他那下巴和嘴角的神态,却让萧克一下想起十年前的往事。 这一幕在日常人看来不算什么,队伍中许多俘虏都低头不语。但萧克盯着他多看了一眼,心里忽然掠过一个名字。 他下马走近,让警卫员递来俘虏名单,一行一行查下去,忽然心头一震——刘嘉树。 正是自己在广州宪兵教练所时的那位大队长,曾经管过自己训练、教过自己规矩。 萧克深知,这个名字和眼前这个人对上了。 红军士兵把绳索捆得紧,怕军官趁乱逃走。萧克当即开口,语气里带着多年未有的郑重:“老师,快给我老师松绑,他怎么会跑呢?” 押解的士兵愣住了,没想到萧师长会在这样的场合认出一位俘虏为老师。 萧克让人松了绳索,递上随身携带的一块银元:“给刘老师改善一下生活。”身旁人都没吭声,只是看着这位师长低头递银元,神色极认真。 刘嘉树微微抬头,眼里是感激,也有无言的尴尬。那一刻,两人都没说太多话。风吹过来,满地尘土和叶片卷起,像是在为这个特殊时刻做了注解。 回到1926年,萧克还只是湖南一个书香门第的年轻人,求学途中考进了广州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 刘嘉树是第二大队的大队长,对学生要求极严。训练课、理论课、生活都亲力亲为。 当时的青年萧克本分勤奋,遇事多向刘教官讨教。刘嘉树也乐于解惑,常借给他教材,甚至同意他课后加班查阅资料。 萧克记得,那时的刘嘉树对自己有鼓励也有批评。有一次军事基础考核,萧克因操作失误被罚留堂, 刘教官耐心讲解后拍拍他的肩:“小萧,肯下功夫不怕失败,别怕摔倒。”这种直率和坦诚,是那个年代难得的风气。 1927年以后,国共分裂,时局突变。两人很快走向不同道路。萧克投身南昌起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刘嘉树则在国民党军队里谋职,成为营、团级军官。后来,萧克多次听闻刘嘉树被调往不同部队, 虽偶有消息,却未再谋面。谁料十年后会在江西苏区的战俘营不期而遇。 这一别,竟是在战争的对立面上。身份已不是师生,而成了“红军将领”与“被俘军官”。 不过当年的教诲、书卷、点滴关照,萧克始终没有忘记。 这一场重逢没有太多交谈,甚至没有长久停留。 萧克去开会,刘嘉树被留在战俘营。萧克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军队里规矩森严,我能为老师做的只有这些。” 银元虽不值钱,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足够让刘嘉树吃上一顿饱饭。更多的,只能用一声“老师”表达。 后来,因国共交换俘虏、药品的协议,刘嘉树很快被释放。回到国民党部队后,仕途并无起色,也未再与萧克有更多交集。 有人问萧克当时为何要帮老师松绑,他说:“不是同情,是该有的情分。毕竟,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真正的老师?” 许多年后,萧克已是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 回忆起旧事,他经常用质朴的话评价那段师生缘分:“立场不同,但人情不能全断。恩怨也好,感激也好,都得留一线余地。”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很多红军战士、国民党军官,彼时彼刻也许是对手,但生活和回忆里,总难免藏着一些温情和旧识。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每个人都曾在命运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 而某些瞬间,人与人之间的那一点温情和敬意,却始终穿透身份、立场,留在岁月深处。 不管后来如何,这场秋日里的相遇,师生之间未言的情分,都在历史里留下了安静的一笔。

0 阅读:172

猜你喜欢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