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名男子在投喂流浪猫时意外被抓伤,因未及时处理,最终引发严重感染,出现剧烈头痛、反复高烧,甚至面临失明风险。这一事件经网络传播后,引发公众对人畜接触安全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事发当日,该男子在街头偶遇一只流浪猫,出于善意上前投喂。猫咪突然应激抓挠,在他手上留下一道伤口。男子并未在意,仅用清水简单冲洗,未进行专业处理。然而三天后,他开始出现持续性头痛症状,起初以为是工作疲劳所致,直到体温飙升至38℃以上且反复不退,才前往医院就诊。 经检查,医生结合病史确诊其患上“猫抓病”。这是一种由巴尔通体细菌感染引发的人畜共患疾病,多通过猫抓、咬伤或舔舐伤口传播。患者初期表现为抓伤部位红肿,随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症状,严重时可累及眼部、神经系统,甚至威胁生命。该男子因延误治疗,炎症已波及眼部,视力严重受损。 “当时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男子懊悔地表示,自己忽视了流浪动物携带病菌的风险。查阅资料后他发现,猫抓病虽不罕见,但因症状易与流感混淆,常被患者忽视。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数千例猫抓病确诊案例,其中流浪猫接触史占比超60%。 事件在网络发酵后,一名网友在宠物群内分享此事,提醒群友注意防护,却遭管理员移出群聊。“管理员认为这类内容会制造恐慌,但忽视风险才是真正危险的。”该网友表示。部分宠物爱好者也对此事态度不一:有人认为应加强流浪动物管理,呼吁接触后及时消毒并接种疫苗;也有人强调不应因个例否定人与动物的互动,建议理性看待风险。 动物医学专家指出,预防猫抓病的关键在于规范处理伤口:被抓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接种抗生素。尤其是流浪动物,因生存环境复杂,携带病菌概率更高,接触时需格外谨慎。 这起事件不仅为公众敲响安全警钟,也折射出人与动物相处中的风险认知问题。在享受宠物陪伴的同时,建立科学防护意识、掌握正确应急处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菊花”是真残了!上海,潘先生开着400万房车,在和睦家医院门口维权,起因是他花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