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毅被叛徒诱骗下山,途中他觉得口渴,于是拐到一农户家里喝水,却因为农

蜀山史道 2025-05-17 07:59:07

1937年,陈毅被叛徒诱骗下山,途中他觉得口渴,于是拐到一农户家里喝水,却因为农妇说了两个字,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圈套! 陈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乐至,算得上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人物。他年轻时就跑去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在里昂大学读书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跟周恩来等人混熟了,从此铁了心搞革命。1923年加入共产党,之后干劲十足,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南昌起义,哪场硬仗少得了他?1934年在江西打仗受了重伤,没能跟上长征,留下来在南方带着游击队跟国民党硬扛了三年,愣是没让革命火种灭掉。抗日战争一来,他又忙着把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带着队伍在苏南跟日军干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当上海市长,后来还干了外交部长,国际舞台上也混得风生水起。1972年去世,71岁,一辈子没白活。这人脑子好使,还会写诗,革命豪情都装在诗里了。 1937年,具体是1936年底到1937年初,陈毅在梅岭带着游击队跟国民党周旋。那时候条件苦,夏天热得要命,他跟警卫员黄占龙被叛徒陈宏骗下山,说是要去县城见什么“中央特派员”。路上渴得嗓子冒烟,看见路边有户人家,就进去讨水喝。农妇挺热情,端出两碗清水,陈毅喝着挺舒服,顺嘴跟她聊了几句。结果农妇提到她丈夫陈宏是红军,今天一早去了“团部”。这“团部”俩字一出口,陈毅心里咯噔一下——不对劲啊! 为啥不对劲?咱们得捋捋。当时“团部”跟“糖铺”发音有点像,陈毅听成了“糖铺”,而“糖铺”是他们县城的秘密联络点,按规矩是绝不能随便泄露的,连家人都不该知道。陈毅一琢磨,农妇咋会提到这个?再联想到陈宏早出晚归的怪样,他立马警觉起来:这陈宏八成是叛变了,设了个局想把自己引过去。陈毅这人反应快,没声张,谢过农妇就带着黄占龙走了,路上还叮嘱:“陈宏有问题,咱们得小心。” 到了县城,他没直接去“糖铺”,而是找了个地方偷偷观察。果然,联络点附近有几个生面孔晃悠,老板也不见了,摆明了是国民党设的埋伏。陈毅果断撤回梅岭,没让敌人得逞。这事儿全靠他脑子转得快,那“团部”俩字就是关键线索,救了他一命。 陈宏,也叫陈海,史料里提得不算多,但这家伙确实干了出卖革命的事儿。他本来是红军的人,具体咋叛变的没细说,可能是被国民党收买了,也可能是扛不住压力。1937年那会儿,国民党对游击队围剿得厉害,像陈宏这样意志不坚定的人,叛变也不算稀奇。他骗陈毅下山,估计是想把陈毅引到埋伏圈里换点赏钱。可惜啊,计划再周密,也没算到陈毅这么警觉,农妇无意中漏的口风反倒坏了他的事儿。陈宏后来咋样没啥记载,八成没好下场,毕竟叛徒在哪儿都不受待见。 陈毅跑回梅岭后,赶紧跟项英他们说了陈宏叛变的事儿。游击队连夜转移,躲到三十里外的山里去了,避开了国民党可能的追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也没闲着,积极跟国民党谈合作,把南方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自己当了第一支队司令员,带着队伍跑到苏南打日军。他在茅山那块儿建了个抗日根据地,带着队伍跟日军干了好几仗,战绩不错。抗战那几年,他忙着打仗、搞根据地,愣是把革命事业撑起来了。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来了,陈毅指挥第三野战军,打了好几场硬仗,上海就是他带队解放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上海第一任市长,那时候上海刚解放,一堆烂摊子,他带着人搞经济恢复、稳定社会,忙得脚不沾地。1958年又当了外交部长,跑去日内瓦开会,跟外国领导人掰手腕,给中国在国际上挣了不少面子。他这人还不光会打仗搞政治,写诗也有一手,像《梅岭三章》那样的作品,豪气得很,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1972年他因病去世,71岁,一辈子干的事儿够写好几本书了。 1937年这事儿听着挺悬,细想也挺有意思。陈毅为啥能脱险?不光是运气好,更是他脑子活、经验足。那时候游击队日子不好过,叛徒、埋伏啥都得防,他能从农妇俩字里听出问题,说明这人察言观色的本事真不是盖的。反过来,陈宏这叛徒也挺可悲,费尽心思设局,最后啥也没捞着,还把自己搭进去了。这段历史告诉咱们,关键时候得靠自己,信错了人就可能万劫不复。 再说说那“团部”俩字,搁现在看就是个小细节,可在当时就是生死的分水岭。陈毅没慌没乱,冷静分析才保住命。这种事儿放谁身上都得捏把汗,可他硬是扛过来了,挺佩服的。这也让人想想,生活中是不是也得多个心眼,别啥都信? 陈毅这经历不光是个人传奇,还能看出那时候革命有多难。1937年,国民党一边抗日一边还不忘搞内讧,游击队在夹缝里求生存,吃喝拉撒都得自己解决,还得提防叛徒挖坑。陈毅能带着队伍挺过来,靠的不光是胆子大,更得有脑子。这事儿也提醒咱们,历史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几行字,里面全是活生生的人和抉择。

0 阅读:258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