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875年,清朝已是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列强虎视眈眈。就在这时候,新疆的命运成了朝堂上的一大难题。李鸿章大手一挥,说新疆是“不毛之地”,不值得费钱抢回来;左宗棠却急了眼,怒斥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不能随便丢。慈禧太后摊手表示没钱支持,可左宗棠硬是一拍大腿,说就算自己借钱也要干。 1875年的清朝,真是个多灾多难的时候。太平天国刚被镇压没多久,国力被掏空,财政捉襟见肘。外头呢,列强步步紧逼,尤其是沙俄,趁着新疆动乱,直接占了伊犁,还支持阿古柏叛乱,把新疆搞得乌烟瘴气。这时候,新疆到底是保还是弃,成了朝堂上的一块烫手山芋。 李鸿章当时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洋务大权。他眼里的新疆,就是个穷乡僻壤,荒漠千里,没啥经济价值。他在奏折里直白地说,收复新疆得花大价钱,还不如把钱省下来搞海防,保住东南沿海的经济命脉。毕竟那时候英国、法国、日本都在海上虎视眈眈,海防不保,经济就得崩。他的想法很务实,不少朝臣也点头同意,觉得资源有限,得先保住命根子。 左宗棠可不这么看。他是陕甘总督,早就盯着西北这块地。他认为新疆不只是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国家的西北屏障。要是丢了新疆,沙俄就能长驱直入,威胁蒙古,甚至动摇北京的安全。他在奏折里掷地有声地说:“新疆若失,京师何安?”他还算了一笔账,觉得花点钱保住这块战略要地,比以后丢了再打回来划算多了。军机大臣文祥也站他这边,支持他的强硬态度。 这场争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慈禧太后拍了板。她心里清楚,国库确实没钱,西征的费用是个大窟窿。可她也知道,祖宗的基业不能随便丢。于是她给了左宗棠一个模棱两可的支持:你去打吧,但钱得你自己想办法。这决定挺现实,既保住了面子,也把难题甩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接下这任务,压力山大。军费是个大问题,清政府拨了820万两白银,可层层克扣,到他手里只剩160万两,远远不够2000万两的开销。他没抱怨,四处奔走,催户部拨款,拉各省凑钱,还跑去跟洋行借高利贷,最后硬是凑了2600万两。这魄力,一般人真比不了。 打仗方面,他也没马虎。左宗棠亲自督造洋枪洋炮,买西洋军火,把西征军武装得像模像样。1876年,他带兵出发,顶着戈壁的风沙,一步步推进。用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到1878年初,除了伊犁,新疆全境都收回来了。 新疆收复还没喘口气,沙俄占着伊犁不放。崇厚去谈判,结果签了个割地赔款的条约,气得左宗棠拍桌子大骂。他70岁高龄,抬棺西行,摆出跟沙俄拼命的架势。沙俄一看这老将不好惹,1880年改了条约,伊犁也终于回归中国。左宗棠这一仗,打得真不容易。 李鸿章的想法其实不无道理。晚清那时候,钱确实紧,海防也确实重要。可他低估了新疆的战略价值,要真听了他的,西北大门一丢,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呢,虽然花钱大手大脚,还借了外债,但保住新疆的功劳没法否认。慈禧态度暧昧,既不想掏钱,又不敢担丢地的责任,算是个精明的和稀泥。 左宗棠的西征,不光保住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西北屏障。梁启超后来评价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这话虽夸张,但也说明他的功绩有多大。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
运赛过去
2025-05-16 22:01:31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