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王凤麟团长率队伏敌,不料就在日军即将进入雷区时,阵地忽然一阵枪响,日军猛地停住,王团长急问“谁暴露了目标!” 1941年初的一个清晨,山东莱芜外围群山间雾气缭绕。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蹑手蹑脚地潜伏在山岗上,单膝跪地,眯起眼睛观察着远处的动静。他的右腿因为长期的战斗而略显僵硬,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指挥作战的能力。 "按计划,日军运输队将从这条山路经过,前哨报告敌人大约有一个中队的兵力。"王凤麟低声对身旁的通讯员说道,指了指前方蜿蜒的山路,"我们已经在那个弯道处埋设了地雷,只要他们进入雷区,就能一举歼灭大部分敌人。"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王凤麟带领的部队埋伏在山路两侧的高地上,利用地形优势和他精心布置的雷区,准备给日军来个措手不及。突然,就在日军先头部队即将踏入雷区的关键时刻,山坡上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枪响! "砰!"这一声枪响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山谷的宁静。 原本行进中的日军猛地停下脚步,迅速卧倒,四下寻找掩体。 "谁暴露了目标!"王凤麟怒喝一声,眉头紧皱。他迅速转头看向自己的部队,发现一名新兵正惊慌地握着冒烟的枪管。这名新兵显然是因为紧张而不小心扣动了扳机。 计划已被打乱,王凤麟当机立断:"立即行动!火力压制!爆破组跟我上!"他知道伏击的优势已经丧失,但他临场应变的能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战士们立即向日军倾泻弹雨,掩护王凤麟带领的爆破小组快速接近日军阵地。尽管没能按照原计划引诱日军进入雷区,但王凤麟凭借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到的爆破技术,指挥战士们迅速调整战术。他们利用手榴弹和随身携带的简易炸药包,对日军临时构筑的防御阵地发起猛攻。 "投弹!"王凤麟一声令下,爆破组战士们将炸药包精准地投向日军集结点。连续几声轰隆的爆炸声过后,日军阵地上烟尘四起,惨叫连连。 这场意外变故下的战斗持续了约两小时,最终在王凤麟的灵活指挥下,八路军成功歼灭了日伪军60余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虽然与预期的全歼战果相比有所折扣,但仍然是一场漂亮的胜仗。 在1942年11月10日清晨,山东马鞍山上寒风刺骨。王凤麟坐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静静地望着山下缓缓移动的日军队伍。他的右腿已不在了,即使坐着也能感受到那永久的缺失。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八路军副团长,如今只能靠一条腿和一把狙击枪与千余名日伪军周旋。 "团长,炸药用完了,石头也扔光了。"一名满脸血污的警卫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冯文秀同志护送伤员和孩子们往北面山沟转移了。" 王凤麟点了点头,从怀中摸出最后一颗子弹,小心翼翼地装入了枪膛。两天前的11月8日,叛徒唐云三带领日伪军包围了马鞍山。原本这座山是八路军的"小后方",王凤麟自从1941年底在战斗中腿部中弹、被迫截肢后,就被安排到这里养伤并守卫交通要道。 谁能想到,这位黑龙江出身的猎人之子,会在这里迎来生命的终章。 1911年,王凤麟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的农家。从小跟随父亲在茫茫林海中打猎,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22岁那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他毅然加入东北抗联,凭借超群的射击技术很快就受到上级的赏识。 "团长,他们又来了!"警卫员的喊声打断了王凤麟的回忆。 山下,数百名日军士兵正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爬。王凤麟举起狙击枪,透过瞄准镜观察着敌人的动向。这把枪曾经陪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日子。1935年,作为优秀的抗日战士,他被选送到莫斯科深造。在那里,他不但精进了射击技术,还意外地爱上了爆破学。 归国后,王凤麟被分配到山东纵队。作为爆破专家,他开办训练班,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战友们。在博山一战中,他率领部队仅用五分钟就歼敌30余人,创造了战场奇迹。后来在莱芜的伏击战中,又消灭日伪军60余人。这样的战绩让日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山下的日军越来越近了。王凤麟转头看向不远处一个身着便服的中年人——叛徒唐云三,正在大声喊话。 "凤麟,皇军不嫌你是个残疾,只要缴枪投降,就让你做警备司令!"唐云三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狗汉奸!叛徒!"王凤麟怒吼一声,随后恢复了平静。他的注意力被唐云三身后不远处的一名日本军官吸引。那人戴着军官帽,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山上的情况。 "是打叛徒还是打鬼子?"王凤麟低声自语,手中的狙击枪在两个目标之间来回移动。他想起了黑龙江的白桦林,想起了莫斯科的红场,想起了山东战场上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 "叛徒不会有好下场,还是打死鬼子军官更值!" "砰!"枪声划破长空,日本军官应声倒地。
1944年12月,因为叛徒出卖,原抗联三路军特派员于天放被关押到日寇监狱。一天夜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