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孙家栋正准备回家。食堂飘来的诱人香气吸引了他的注意——红烧肉

趣叭叭 2025-05-15 15:46:21

1950年的元宵节,孙家栋正准备回家。食堂飘来的诱人香气吸引了他的注意——红烧肉!这一道他久违的美味瞬间勾起了他心底的馋念。于是,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先在食堂享用这一碗美味,随后再回家。他万万没想到,这碗红烧肉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端……

1950年的元宵节,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寻常一年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当时的年轻小伙孙家栋来说,这一天却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节点,将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写。

说来也巧,那天孙家栋在学校食堂意外发现了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嘴馋的孙家栋二话不说,端起碗就准备大快朵颐,准备吃完这碗“幸福”再回家。

正当孙家栋准备开吃的时候,一名空军学员风风火火地从他身边跑过,嘴里还喊着什么“招募”“北京”。孙家栋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放下碗,追上去打听消息。原来,国家正在招募空军,被选上的学员当晚就要坐火车去北京。

机会就摆在眼前,孙家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跑去报名。那一刻,他可能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和头顶那片浩瀚星空产生如此深刻的连接。

同年,孙家栋和其他29名同学一起,被送往遥远的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在异国他乡,孙家栋潜心学习,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毅力,硬是把所有课程内容都吃透了。7年后,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获得了代表着至高荣誉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学成归来的孙家栋被分配到了国防五院工作。彼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和导弹、卫星打交道,更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见证者。

那时候,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所有专家和技术资料,还放话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人根本搞不出导弹。这可把以钱学森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气坏了,大家憋着一口气,非要搞出“争气弹”。

孙家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赶鸭子上架”开始了导弹研究。

那个年代,搞科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封锁、资料缺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孙家栋和他的同事们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边学边干,硬是啃下了导弹研制这块硬骨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在之后的几年里,孙家栋继续深耕导弹领域,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弹专家,1967年,他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7月,中央决定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总负责人。钱老一眼就相中了在导弹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孙家栋,点名让他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就这样,孙家栋开启了他的“航天之旅”。

当时,人造卫星技术对中国来说完全是空白,谁也没干过,更别提什么经验了。孙家栋带领团队,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进行试验,常常因为一个技术难题争论不休。

在孙家栋的带领下,经过3年的努力,卫星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响彻寰宇的《东方红》乐曲,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返回式遥感卫星比“东方红一号”更加复杂,不仅要能上天,还要能安全返回地面,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再次进入“拼命三郎”模式,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科研一线。

1974年11月5日,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发射中心准备发射。然而,意外发生了,卫星在发射升空20秒后,就在空中爆炸,残骸散落在戈壁滩上。

目睹这一幕的孙家栋心痛万分,他躲起来痛哭了一场,他知道这次失败意味着什么。

擦干眼泪后,孙家栋带领团队奔赴戈壁滩,寻找残骸,分析原因。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整整搜寻了三天,最终找到了卫星残骸。经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是一根导线在发射过程中脱落,导致了火箭自毁。

找到原因后,孙家栋和团队立刻着手改进,一年后,改进后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再次站上发射台。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并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带回了珍贵的遥感数据。这一次,孙家栋和他的团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此后,孙家栋又参与了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东方红”到“嫦娥”,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都能看到孙家栋的身影。

是啊,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孙家栋这样的“国之脊梁”,默默奉献,不计得失,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才让中国能够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孙家栋,这位从一碗红烧肉开始,最终拥抱星辰大海的老人,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