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大明王朝1566》高翰文被构陷的名场面,忍不住感叹:书生的「爱惜羽毛」,在

墨染青天白 2025-05-15 08:36:46

重温《大明王朝1566》高翰文被构陷的名场面,忍不住感叹:书生的「爱惜羽毛」,在真正的权谋玩家眼里,不过是可拿捏的软肋。明明只是听曲论琴,却被太监们逼得「乖乖就范」,这背后藏着比「仙人跳」更残酷的职场真相。 高翰文的悲剧,始于他对「规则」的误判。作为清流举荐的杭州知府,他以为凭「理学修养」和「治世之才」就能在浙江打开局面,却不知道严党和宫里设局,压根不在乎他「有没有睡芸娘」,只需要一个「通敌」的罪名把他拉下马。书生总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却忘了职场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李玄带着太监破门而入时,高翰文的第一反应是「讲道理」:「我乃朝廷命官,你们怎可如此无礼?」但在这群「把白的说成黑的」的权术老手面前,读书人的「礼法」毫无威慑力。 有人说,高翰文只要「不要脸」就能破局,比如学海瑞硬刚,或学保剑锋版钦差「死不认账」。但书生的「体面」恰恰成了枷锁:他背后是徐阶、张居正等清流,一旦他「闹大」,清流的脸面就会被打;他以为「有司会秉公审理」,却不知道整个浙江官场都是严党的人。书生总以为「规则会保护自己」,却忘了规则的解释权在上位者手里。 高翰文的困局,本质是「棋子思维」与「操盘手思维」的对抗。作为空降的「外来者」,他在浙江没有根基,唯一的靠山清流远在京城;一旦他反抗,就会被打成「破坏改稻为桑大局」的罪人,不仅乌纱帽不保,还可能连累家人。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恰恰是上位者最喜欢的——你越怕「闹大」,我越要往大了闹。 高翰文的遭遇,给所有「职场理想主义者」敲响警钟:别把「道德感」当铠甲,清流靠不住,道德救不了你;也别迷信「程序正义」,职场中适当露出「獠牙」,比一味退让更能自保。毕竟在权力场里,书生的「体面」从来不是护身符,而是被拿捏的七寸。 #《大明王朝1566》#

0 阅读:7
墨染青天白

墨染青天白

墨染青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