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儿子就在眼前,当父亲的竟然认不出来,这样的事情您能相信吗?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志愿军某师师长王扶之因为在朝鲜战争上作战时负伤,被上级批准回国治疗。 王扶之在经过了漫长的治疗后,身体上的伤已经痊愈,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志愿军打退了美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争已经结束,王扶之不用再回去继续作战,此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老家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毕竟自己已经18年都没有回去过了。 王扶之当年参军时还只有12岁,当时是父亲亲自把他送进了红军队伍,从此他就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亲,踏上了一条异常凶险、但是却充满了无限梦想的革命道路。
王扶之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参军是因为年龄太小红军不要,还是父亲谎报了年龄、再加上自己人高马大,才最终得以成功参军。 在这漫长的18年时间里,王扶之从一名新兵蛋子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凭借在战场上无畏的表现,如今30岁的他已经是一名师长了。
这些年里,王扶之跟着革命队伍走南闯北,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如今硝烟已经不再,王扶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老家陕西子州县看望自己的父母,18年了,不知道二老如今是否还在世。
在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后,王扶之踏上了回乡探亲的路途,当他一路颠簸快要到子洲县城时,听着久违了的乡音,王扶之的内心感慨万千。 王扶之当时伤刚刚好,按照医生的要求不能耗费太多的体力,必须静养。可是王扶之当时带着厚重的行李,走路上步履蹒跚,走得快了身上的伤就会隐隐作痛。
正当他发愁时,恰好有一位老农赶车从他身边路过,看到王扶之正站在那里一筹莫展,就上前询问他要不要搭车。 王扶之打量了老农一番,对方是一位精瘦的老者,年龄大约在五十岁,身体黝黑、有些驼背,头上还裹着一条白毛巾。王扶之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连忙问:“老人家,我要去子洲县,能捎我一程不?我付车费。” 老农嘿嘿一笑,说到:“看你这话说的,我既然问你搭不搭车,就没准备问你要钱!上来吧,我家就在子洲县,正好顺路!”王扶之一听,大喜过望,连忙将行李搬上了车,自己随后也跳了上去。 两人就这么一路走、一路聊,悠闲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在聊天的过程中,王扶之告诉老农自己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因为在战场上负伤所以退到了后方,国家给予了自己非常大的帮助,不仅让自己的伤痊愈,还让自己回乡探亲。 老农一听眼前这人是志愿军战士,还负过伤,顿时涌出了一股敬佩之情。两人就这么聊了一路,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子洲县,王扶之对于老农非常感激,硬是塞钱给他,可是老农却死活都不愿意接。
老农看着王扶之,一脸愁容的说到:“孩子,叔麻烦你一件事,我有一个男娃子今年应该跟你差不多年纪,在12岁的时候就去打仗了,这都18年了也没个音讯,你看等你回去时能不能帮叔打听一下。哦对了,我那娃子叫王硕。” 王扶之一听这个名字,心里立刻震了一下,因为自己还有一个名字就叫王硕。难道眼前这个皮肤黝黑、佝偻着后背的老农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老父亲吗?难怪王扶之一开始遇到老农时,就感到非常亲切,因为他就是自己的亲爹啊! 王扶之的眼泪不由的流了出来,他一个箭步冲到老农身边,一把就抱住了还在惊愕的老者,说到:“爹,我就是您的硕儿啊!您不认识我了吗?”老农这时才意识到原来和自己聊了一路的年轻人竟然就是自己18年都未曾见面的儿子,顿时也是泪流满面。 这对父子就这么紧紧地抱在一起,18年的时间让他们都经历了很多,但是对于对方的思念去从未停止。如今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重逢,真的是意外之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