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富家小姐拿出“私房钱”,对一穷小子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上结婚。”
这富家小姐叫席与时,是金融家席徳炳的女儿,席德炳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德懋的弟弟,他的名气虽然不如哥哥大,却也是民国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席与时的母亲是浙江湖州黄家的小姐,典型的江南闺秀,当时席家族势力正盛,可以说席与时过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 席家有7个孩子,家里有五个用人,包括司机、园丁、厨师、门卫和一个家务女佣。七个孩子都在上海市西女中读书,家里有汽车接送。 每逢周末,席家姐妹会跟着母亲乘车上街购物。席与时的母亲英文很好,喜欢翻看国外的时尚报刊,留心明星们的穿着,然后自己慢慢用毛衣针编织出来,而席与时最喜欢的是童星秀兰·邓波儿的穿着。
席与时那时候的理想是要当瞎了眼的小孩子的老师。
当时席与时乘黄包车去买点心,买完之后经常被一些乞丐抢走,席与时先是感到害怕和惊奇,后来遇到几次以后她渐渐明白了。
那些衣不蔽体的穷孩子只是饿了,他们并没有恶意,后来她了解之后不仅不憎恨,反而产生了同情心。尤其看到有些瞎了眼的小孩在路边乞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掏出一点零食给他们吃。
所以还不到十岁的席与时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老师,不仅要当盲童老师,还要办一所盲童学校。
然而,席与时这样无忧无虑的大小姐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日军侵华之后,整个上海滩翻天覆地,席家的安稳日子也结束了。
抗战期间父亲到重庆去了,哥哥席与文赴美国留学,母亲带着她们姐妹留在上海。
后来母亲把她们送到美国去读书,那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首先安排上船的是年龄大些的席与明和席与萱。 谁知她们走了不久.就传来一艘美国邮轮在夏威夷海边被炸的消息,母亲以为她的女儿一定是遇难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恐怕是人间最为伤心的事。这对席家是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席与时的母亲,她很快病倒。
不过后来虽然明白了被炸的并不是她女儿们乘的那艘船,但是母亲的身体已经无法康复了,加上战时药品紧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最后竟患伤寒去世了。那时席与时只有12岁。 这时的席家花园里只剩下她们三个小女孩,席与时瞬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席与时决定和妹妹搬到三姐家里。 抗战胜利之后,席德柄终于回到了上海。
席与时开心不已,和两个妹妹一起搬回了久违的席家花园,可是与父亲一起回来的孩子她的继母。 1948年,席与时最小的妹妹跟着父亲、继母和其他亲戚朋友去春游,乘坐的汽车在太仓县内发生了事故。车上的人五死二伤,席与时的小妹妹当场殒命。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席与时猝不及防。 生活不会永远都是童话,更多的是陷阱,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变数。荣华富贵不可靠,亲情也不可靠,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她必须自己坚强起来。 这一年,父亲把她和另一个妹妹送到了美国,分别进入高等院校读书。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过。 长大后的席与时也如愿以偿的成了专教失明孩子的老师。 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她遇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丈夫张南琛。
张南琛同她一样,都是半路家道中落,但与张南琛不同的是,席与时的父亲仍然维系着席家的部分生意,所以比较起来,张南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小子。
然而席与时的父亲和家人却反对两人的恋情,原因无非就是张南琛实在是太穷了。
面对父亲和亲人的反对,席与时自然理解。她冷静的告诉家里人:虽然现在困难,但条件是人创造的,我相信他可以为我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临期婚期,张南琛还凑不齐结婚的钱,席与时直接拿出自己藏了几年的应急“私房钱”,对张南琛说:“你没钱没事,我还有,咱俩可以马上结婚!” 1954年,席与时就与张南琛办理了结婚仪式。结婚后,两人生活在一间十分狭小的屋子里,佣人是请不起的,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席与时做的。
面对如此窘迫的生活,席与时从未有任何抱怨,她一直不停的鼓励丈夫,希望他可以好好努力,继续自己喜爱的金融事业。 而张南琛也没有辜负席与时的期待和帮助,他顶着外界说他吃软饭的压力,在席与时的大力支持下,张南琛仅用了5年时间,就在商界站稳了脚跟,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金融专家。
当所有人都在感叹席与时慧眼识珠,自此可以安心地当一个阔太太时,席与时又拾起了当初那个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的梦想,她又再一次投身到盲童教育的事业当中去了。
事实证明,席与时看人的眼光果然不错。
张南琛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30年河东30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纵观席与时的一生可以说是起起落落,经历过锦衣玉食,也经历过家徒四壁。
经历过失去家人的悲痛,也经历过家人重返巅峰的喜悦;她为了爱可以放弃梦想,也因为爱她得以重拾梦想。 在事业上她不忘初心,在婚姻上不论贫富,在生活上静水流深,最终获得美满幸福,成为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