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摔断腿了,让我从家带饭多带一份,一个月给我1500,我吃什么她吃什么,我果断

鑫博一勘 2025-05-08 23:03:03
同事摔断腿了,让我从家带饭多带一份,一个月给我1500,我吃什么她吃什么,我果断拒绝了。她举着手机视频通话,镜头里石膏缠着的右腿高高架在沙发上,眼神里满是期待:“咱俩顺路,你就当多蒸一碗饭的事儿!”我攥着手机,厨房灶台上的汤正咕嘟作响,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镜片。 拒绝的话刚出口,她的脸色瞬间垮下来:“至于吗?不就帮个小忙?1500块还不够你赚的?”我看着视频里她美甲精致的手,想起上周部门聚餐,她抱怨网红餐厅难吃,结账时却连AA的零头都要精确到角。此刻她语气里的理所当然,让我心里泛起一阵不适。 第二天在公司,茶水间的氛围变得微妙。几个同事凑过来打听:“听说你拒绝帮晓雯带饭?她现在行动不便,你这也太不近人情了。”我低头抿着咖啡,想起今早她发来的消息,语气从最初的请求变成了质问:“都是同事,这点忙都不帮,以后还怎么合作?” 午休时,晓雯坐着轮椅堵在我工位前。她化着精致的妆容,香水味混着消毒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了想,1500确实少了,2000怎么样?你每天只要把饭放在我家门口就行。”她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刚转的500块定金,“这算诚意吧?”我盯着那笔转账,想起自己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准备全家早餐,要是再加上她那份,意味着要提前半小时起床,还要特意绕路去送餐。 “真的抱歉,家里孩子小,实在抽不开身。”我把手机推回去,她的笑容瞬间僵住。周围同事的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来,有人小声嘀咕:“平时看着挺热心的人,关键时刻掉链子。”晓雯转动轮椅离开时,故意撞翻了我桌上的水杯,透明的玻璃碎片溅在地板上,折射出冷冽的光。 那天晚上,我在家长群里吐槽这事,没想到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位妈妈说:“我之前帮邻居接送孩子,结果对方觉得理所当然,连句感谢都没有,最后闹得很不愉快。”另一个爸爸分享:“同事让我帮忙做报表,说是‘顺手的事’,结果我加班到半夜,他却在朋友圈晒旅游照。”原来,大家都遇到过打着“举手之劳”旗号的道德绑架。 晓雯开始在工作上给我使绊子。项目对接时,她故意拖延签字;汇报工作时,对我的方案挑三拣四。有次我急着用一份文件,她慢悠悠地说:“等我腿好了再说吧,现在实在不方便。”看着她得意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善良如果没有底线,就会变成纵容。 直到有一天,新入职的实习生小周主动提出帮晓雯带饭。晓雯笑得合不拢嘴,当场转了2000块,还在部门群里夸小周“懂事”。可没过多久,小周红着眼眶找到我:“姐,她太挑剔了!嫌菜咸了淡了,说汤油花太多,今天甚至让我去指定的餐厅打包,路费还得我自己出。”我看着她手机里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想起晓雯曾说“你吃什么我吃什么”的承诺,不禁苦笑。 一个月后,小周辞了职。临走前,她把晓雯退回的1800块摔在桌上:“这钱我不赚了,尊严比什么都重要。”晓雯却在背后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一点苦,这点事就玻璃心。”这话传到我耳朵里,我终于明白,有些人不是不懂感恩,而是习惯了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后来,晓雯的腿康复了,但部门里再也没人主动和她搭话。她试图用零食拉拢同事,却总在转身时看到大家交换的无奈眼神。有次团建,她想加入我们的游戏,却尴尬地发现已经没有空位。夕阳下,她独自坐在角落玩手机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职场中学会拒绝,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越界行为的提醒。善良需要锋芒,帮助他人的前提,是不委屈自己。就像那顿被拒绝的饭菜,看似冷漠的背后,藏着对边界感的坚守——有些忙,不是不能帮,而是不该以消耗自己为代价。
0 阅读:418
鑫博一勘

鑫博一勘

谢谢大家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