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

文山聊武器 2025-05-08 19:19:48

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还掺了大量砂石后,在向重庆反映无果后,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寄去了一袋军粮。何应钦见黄维一个军长,敢对自己如此放肆,暴跳如雷,派员去黄维的54军以清查账目为由,给黄维找毛病。 黄维这个人,说起来真不简单。他1904年出生在江西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逝,但他硬是靠着聪明劲儿读了书,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那可是个大熔炉,出来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像陈赓这样的同学,后来都成了传奇。黄维在校时就表现不错,毕业后跟着部队东征北伐,打陈炯明、收拾孙传芳,战功赫赫。到1928年,他才20多岁,就当上了陈诚手下的团长,后来一步步升到师长、军长,1940年接手54军。那会儿他才36岁,已经是中将军衔了。 他这人有个特点,特别讲原则。国民党军队里腐败成风,吃空饷、克扣军粮的事儿多了去了,但黄维不干这套。他生活简单,跟士兵一块儿吃饭,手下都知道他眼里揉不得沙子。这性格让他在部队里威信高,可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陈诚那派的“土木系”,他算是个核心人物,跟其他派系免不了有摩擦。 到了1943年,54军驻扎云南,情况糟透了。当时抗战打得正苦,物资短缺,通货膨胀闹得士兵连饭都吃不饱。结果发下来的军粮还发霉,里面砂石一大堆,吃下去人都得闹肚子。黄维一看这情况,火气就上来了。他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马上给重庆军政部写信,要求赶紧解决。可信发出去好几封,愣是没回音。那时候重庆忙着应付各方压力,黄维这点事在他们眼里估计不算啥。 眼看部队士气越来越低,黄维决定豁出去了。他让人装了一袋最烂的军粮,写上几句话,直接寄给了军政部长何应钦。这招够狠,也够直接,摆明了是要让上面没法装聋作哑。黄维心里清楚,这么干肯定会惹麻烦,但他觉得自己没得选——总不能看着弟兄们饿死吧。 何应钦收到这袋粮食时,估计脸都绿了。他是军政部长,位高权重,手握大半个国民党军队的命脉,平时谁不得给他几分面子?结果黄维一个军长,不但不服软,还拿这破粮食甩他脸上,这不是打脸是什么?何应钦脾气本来就大,当场就拍了桌子,觉得这事儿不能忍。他立刻派了个调查组,直奔云南54军,说是要查账,实际上就是要找黄维的茬儿。 调查组到了54军,翻箱倒柜地查。国民党军队里“吃空饷”的事儿太常见了,就是虚报人数多领物资,查谁都能查出点问题。果不其然,他们发现54军也有这毛病。不过这不是黄维搞的,而是下面的人干的,属于军队里的普遍现象。可调查组不管这些,他们揪着这点小辫子,想给黄维扣个大帽子。黄维也不是好惹的,直接顶回去,说自己一分钱没贪,谁能证明就让他吃官司。调查组拿他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回了重庆。 何应钦一看查不出啥真凭实据,但气还没消。他跟第九集团军司令官关麟征一合计,决定给黄维下绊子。关麟征跟黄维同是黄埔出来的,但俩人不对付。关跟陈诚那派有矛盾,黄维又是陈诚的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这回正好借机整他。俩人凑一块儿,给蒋介石上了个报告,说黄维扰乱军需,态度嚣张,建议撤了他。 蒋介石收到报告,也有点为难。黄维是陈诚的人,能力不差,平时还算忠诚,直接弄掉有点可惜。可何应钦和关麟征咬得死死的,上面压力又大,最后蒋只能妥协。1943年4月,黄维被免了54军军长的职,调到军政部当了个闲职参谋。这对他来说就是明升暗降,黄维气不过,直接辞了职,回了江西老家,说是要种地去。他跟家里人说,军队这么烂,国家迟早完蛋。 54军军长这位置空出来后,派系斗争又来了。陈诚想让自己人接手,保住部队战斗力,可何应钦和关麟征推了张耀明上位。张耀明是关的人,能力一般,但听话。陈诚跟关麟征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蒋介石拍板定了张耀明,陈诚这派算是吃了亏。54军后来也没打出啥名堂,可见这决定有多糊涂。 黄维回了老家没多久,1945年又被拉回去,带了趟31军。抗战胜利后,他在后勤部门混了几年,1948年淮海战役时指挥12兵团,结果被俘。之后他在监狱待到1975年才放出来,是国民党将领里关得最晚的几个之一。出来后他进了全国政协,还推动了两岸交流。1989年,他准备去台湾祭奠老战友,结果突发心脏病去世,85岁。一辈子硬气,没低过头。

0 阅读:1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