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的儿子,你们要干什么!”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于湖南长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他小时候日子不好过,1930年母亲被国民党杀害,他才8岁,就跟弟弟毛岸青逃到上海,靠地下党照应活下来。后来生活更苦,流落街头卖过报纸。1936年,他被送到苏联,在莫斯科学军事和政治,二战时还加入红军,打过波兰、捷克和柏林战役,立过功,斯大林都接见过他,送了他一把手枪。 1947年回国后,他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和解放军,内战中表现不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主动请战,化名“刘秘书”,给彭德怀当翻译,隐瞒身份,吃苦在前,从不搞特殊。在朝鲜,他跟战士们一起啃高粱米,帮村民干活,还冒着炮火救过孩子,村民们都拿他当自家兄弟。1950年11月25日,美军飞机轰炸志愿军司令部,他没能跑掉,被燃烧弹击中牺牲,年仅28岁,临时埋在朝鲜大榆洞附近。 1955年清明前,中央决定把毛岸英的遗体迁回国,派人去了朝鲜大榆洞。那天刚开始挖土,一名朝鲜妇女跑来拦住,情绪激动,喊着毛岸英是她儿子,不让动坟。这妇女叫朴真真,五十来岁,跟毛岸英没血缘关系,但渊源不浅。原来,毛岸英活着时,曾冒死从美军轰炸中救下她的孙女,她一直把他当亲人看待。他牺牲后,她常去墓前烧纸、除草,把那地方当自家地一样守着。 迁坟小队愣住了,领队上前解释,说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要带回国安葬。朴真真听后哭得更凶,但慢慢冷静下来。她朝北京方向鞠躬,又朝墓地鞠了三躬,最终同意迁坟。小队跟朝鲜方面商量后,决定不把遗体运回国,而是迁到平壤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毛泽东也点头认可,觉得这能体现两国人民的情谊。 1955年,毛岸英的遗体被迁到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郭沫若题了墓碑,碑上写着他的出身和牺牲经过。陵园在平安南道桧仓郡,埋了134位志愿军烈士,松柏环绕,很肃穆。当天,朝鲜村民自发赶来送行,带了花和供品,默默悼念。后来,这地方成了纪念地,朝鲜人常来扫墓、献花,把毛岸英当自家英雄看待。朝鲜政府也用心维护,墓地至今干干净净。 毛岸英的事迹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中朝友谊的缩影。他在朝鲜的牺牲感动了无数人,墓地成了两国人民感情的纽带。每年清明或他的诞辰、牺牲日,中朝两边都有人来悼念。他的故事激励了志愿军,也让两国关系更紧密,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
文山聊武器
2025-05-08 19:19:4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