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诸多联姻中,出降公主于蒙古显然是比例最高的。在我们印象中,皇帝好像脑子里有

西门大妈啊 2025-05-08 14:53:54

在清代诸多联姻中,出降公主于蒙古显然是比例最高的。在我们印象中,皇帝好像脑子里有个花名册,随口就能说出把公主嫁给某某蒙古王公之第几子,好像很熟的样子。其实皇帝也是人,也记不住那么多人名,更记不住谁帅谁丑谁聪明谁糊涂....尽管联姻是出于政治考虑,但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咋也要尽可能选个好一点的嫁过去。但是那么多蒙古王公,他记不住咋办呢?

不要急,清代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但是真实存在了很久的制度,叫做“备指额驸”制度。你可以看成是皇家小规模的选秀女...啊不对,选秀男。

清代规定,只要是蒙古爵位较高的王公贵族之子,在15-20岁之间的,长得还不错的,比较聪明伶俐的,都要每年十月把简历送至理藩院,上面写清楚年轻、姓名、头衔、三代每个人的情况。身患残疾的,也要所在的旗出具证明,才能被理藩院除名。

理藩院拿到名单后,就送给宗人府。每个递简历的,都要择日让父兄带着来北京给皇帝请安,实际上就是让皇帝相一相人材如何,适合哪个闺女侄女啥的。这种也叫做“保送额驸”。后来因为保送名单不够了,道光十九年又把年龄改为13-23岁。

这样皇帝就拿到了一个女婿人才库,可以从中挑选东床快婿了,而被指婚的额驸,如果成婚前碰到父母去世,必须要先服丧,然后才能迎娶公主。

这要是父母连续去世,那岂不是公主要被拖死了...

而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帝,可能是精力过于旺盛,也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经常愿意把一些蒙古王公子弟从小养在宫中。一来算是显示天恩,二来和女儿、妹妹、侄女什么的看看能不能擦出火花,三来说难听的,这不也是人质么~~

别说今天父母为儿女婚事操心,二百年前皇帝为了这但是,都整出一套制度了...这怎么不算操碎了心呢....

0 阅读:27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