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舒赫:受特朗普嚣张气焰打击,德国人对中国的讨论突然变调了。 特朗普重回权力中心,德国社会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对美国满怀信任的德国,如今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产生了极大怀疑。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北约防务牌被频频打出,德国不再是那个无条件跟从美国步伐的“小兄弟”。 这一轮关税加码,让德国高端制造业受到实质性打击,无论是汽车出口还是机电产品,都被推入了市场迷雾。 与此同时,美国甩手防务包袱,不断施压要欧洲自己掏腰包搞军队,这种突然“断奶”,让德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安全与经济布局。 在强硬美国路线压制下,德国社会的反美情绪有所抬头,曾经引以为傲的“美式生活方式”正变得不再吃香,从消费市场到文化领域,抵制浪潮逐渐浮现。 与此同时,对于与中国的关系,明显从一味批评转向现实考量,合作和互补成为主流声音。 在中国企业进入德国、本地产业更紧密对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德国对华态度逐渐趋于务实,商业利益和战略平衡被摆上台面。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德国在国际格局激烈变动时,自身利益与价值观博弈的复杂心态。 特朗普政府高举“美国优先”,试图通过关税逼迫制造业回流美国,同时试图在人工智能和高端自动化领域抢占先机。 德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应对美国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要调整全球产业布局以保持技术优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国并非一味被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本土科技生态成为新一轮投资重点。 德国企业和政府都在加快追赶甚至试图弯道超车,减少对美国技术与市场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欧盟层面数字税、数据监管方案加紧出炉,逼迫美资企业更加守规矩,这也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必然选择。 文化软实力领域的变化也很明显,美国影视、娱乐产品逐步被本土和欧洲内容取代,“去美国化”的舆论氛围愈加明显。 这并不只是消费市场的调整,更是德国认同感和文化安全感的体现,消费领域主动减少对美国产品依赖。 技术标准、软件服务加速使用欧洲自家方案,反映出德国社会正经历一场横跨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型。 更关键的是这场巨变背后,德国正被迫走向更大责任,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切肤之痛的身份重塑,也许短期内带来的更多是阵痛和忐忑,但终究推动了德国告别依赖、直面大国棋局。 你怎么看德国在新一轮全球博弈中的转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教皇一锤定音,高举“反特朗普”的大旗,对美国总统毫不客气!特朗普的“教皇梦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