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采访了易咖智车的CTO,这是一家做城市配送无人车智能底盘的公司。
城配无人车因为面对场景复杂,它的降本除了原材料、技术,其实还要考验对于没中运送场景的深度理解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或许物流需要什么和送杨梅需要的无人车差别就很大。
我摘取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可供参考。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有一个关于城配无人车的系列深度报道推出,敬请关注。
——无人配送需要明确的产业分工。地平线做软硬一体式因为芯片的硬件和质量硬件是不同的,它的产业链条是不同的,做芯片卖的就是硬件加服务。车辆是很长链条的。
如果针对单一的大规模批量的产品,可以考虑软硬一体之类的,但如果是城配无人车定制化的比较多的工具,会更倾向于去做明确的分工。
——低速无人车这个命题根本不成立。
低速有两类,第一类就是按照工信部的要求,70以上我们可以称为高速,70以内我们称为低速,但是70以内低速这个名称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低速和高速是车的能力,实际上是要根据你的使用场景来定的。
低速就是个能力的问题,但城区配送我们也可以做到80,但是场景做不了80。
第二个,其实大家以前以封闭为主,现在大家都是以公开道路为主。
——乘用车主机厂/运营商其实造不了城配无人车。
滴滴的规模够大了,但还是找了比亚迪。为什么它不去造呢?很明显这不是最佳的商业选择。而主机厂的问题,本质上常规的车,它和人是分开的,城市配送里的无人车,它实际上和人是在一起的。传统车厂,我造了这个车是给一个人开的车,但无人车造的是一个给电脑开的车,给人开的车和给电脑开的车完全不一样的。
给电脑开发车我需要懂的是电脑的程序,需要把底盘做到数字化,这和车厂传统传统的四大工艺积累的机械化的东西不一样。
而且无人配送车的上游供应链都是全新的,都是从头来的。
——整车成本1万美金只是入场券。
对物流无人配送车来讲,整车你要做到1万美金,才能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这个东西怎么来,实际上就是很多车的电车的竞争是一样,你比如说油电同价。我们是跟谁打仗?我们是在跟三轮车、面包车、轻卡打仗。
只有低于他们所有的成本才可以。比如说像集装箱,像面包车可能会在3毛钱左右(每单),人可能在4、5毛(每单),无人车在1.5毛(每单)以下,这就是成本优势。
——最终3类公司会吃掉城配无人车的市场。
第一个像菜鸟、京东、顺丰这种自营体系。第二类,三通一达这样的加盟体系的,大家去群雄逐鹿去做。第三类,未来会跑出一家新的无人车公司也成为工具的运营方,比如九识。
——量产1万台规模以后的问题更难。
0-1%的过程是1万台以前的问题,考验的是技术能力,1%-20%是1万台以后的问题,这个增长过程中考验的是量产能力的供应链能力,售后市场的服务能力,产品的维护能力。
——城配无人车普及以后,消费者不会有体感,但配送员、网点的人会。
实际上最危险、劳累的地方就是运输的过程,你比如说快递铲车骑个三轮车,你不管下雨下雪,你不都得跑吗?你都在马路上跑吗?堵车你也得穿小巷,你也得搞不好,你还要闯个红灯,要不然扣你钱。其实最辛苦的一段。
这一段要用无人车,但消费者对此没有太大的体感,主要还是这些从业者。中间的运输过程可以用无人车,而最后200米的配送要用机器狗或者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