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烟雨任风散 2025-05-07 11:09:45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1959年,苏联赫鲁晓夫想拿核技术当筹码,逼我国在台湾问题上低头。 对于国家主权的问题,我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商量的余地。 苏联就直接翻脸了,说好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图纸全部焚毁。 1960年7月,苏联正式通知要撤回所有在华专家,一共1390人。 一时间343个项目搁浅,无数的研发人员没有俄罗斯专家的帮助,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兰州的铀浓缩厂,苏联专家一走,主工艺参数也消失不见。 酒泉的导弹基地,还没建好的发射架旁,俄罗斯验收专家只留了半本操作手册。 最要命的是核武器研究所,27个苏联顾问全部撤走,反应堆临界计算的关键数据也被带走。 就在苏联专家要上车时,核武器研究所的一个苏联核物理学家,拉着中方技术员,用俄语急匆匆地说道:“你们可得记住王淦昌!有他在,你们的核武研究就有主心骨!” 那时候的王淦昌,正躲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1959年,他带队做了4万次对撞实验,第一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钱三强一封加急电报:“祖国需要你”,53岁的王淦昌二话不说,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王京”两个字,偷偷就回了国。 为了保密,他还化名“王静”,跟家里人都断了联系,一个人跑到核武器研究院。 在青海金银滩的221厂,王淦昌面对的可是真刀真枪的“开荒”。没有计算器,他就带着团队,用算盘打出了爆轰物理方程。 缺高精度传感器,他就想出了“塔吊取样法”来检测核爆炸当量。 1962年冬天,零下30度的试验场,王淦昌连着72小时守在爆炸坑旁边,最后终于确定了原子弹起爆的临界点。 这位曾经三次差点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荒漠里创造了奇迹。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腾起了蘑菇云,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里写着:“中国核试验总设计师代号‘K.C.Wang’,他的理论贡献比实际引爆操作还大。” 直到1978年公开身份,家里人才知道,这位“王京叔叔”到底是谁。 那位苏联专家的预言,最后真的成了现实。 中国只用了4年,就走完了美苏12年的核武之路。 当被问起是否后悔放弃诺贝尔奖时,他说:“我愿以身许国,诺贝尔奖只能属于个人,而原子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在221厂旧址的纪念碑上,刻着王淦昌的手书:“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当国际援助的桥梁断裂,正是像王淦昌这样的科学家,用血肉之躯架起了通往核盾牌的阶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烟雨任风散

烟雨任风散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