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拔针?19岁女孩的不幸经历,给所有人上了沉重的一课。一定要把“别拔针”这个急救医护知识,告诉身边所有人。 信源:新民晚报——女孩输头孢过敏,输液室呼救无医护响应,自行拔针仍不幸身亡 夜深人静的医院,本应是守护健康的地方,却成为了19岁女孩陶兰人生的终点。短短四分钟,她经历了从输液到意识丧失,从呼救到彻底沉默。时间如此短暂,却足以夺走一条年轻的生命,让人难以置信。 4月15日晚上,陶兰肚子疼得厉害,去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是急性胃肠炎。随后,医生给她开了药,其中包括头孢曲松钠。陶兰还专门问了医生需不需要做皮试,医生说“不需要”。 头孢皮试成了这场悲剧最初的争论焦点。医院方面强调,依照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导意见,头孢类药物通常不需要做皮试,所以他们的诊疗过程没有违规。 但是,很多医疗专家认为,指导意见只是参考,不是硬性规定。在实际看病过程中,尤其是对那些以前有过敏史的病人,皮试仍然是减少过敏风险的有效方法。 陶兰的病历清楚地表明她对左氧氟沙星存在过敏反应,这本应是一个明确的警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重要的提示却遭遇了忽略。 更让人难过的是,陶兰输液才过了四分钟,输液区就没有医生或护士轮值,导致事发时无一位医护人员知晓。医院说是因为太缺人手了,医护人员要同时照顾好几个病人。 对于像陶兰这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第一次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后,一定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反应。如果当时有医生或护士在场密切观察,或许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避免悲剧发生。 事情发生后,医院愿意给钱作为补偿,却不肯承认错误,一直说自己没责任。这种“给钱了事,但不道歉”的做法,让家属更加伤心,也让大家觉得医院做得不对。 这次悲剧不只让人难过,更让我们深刻思考。医疗指南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生生的。如果只知道照搬指南,不考虑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肯定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使医疗资源紧张,也不能因此降低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 生命非常宝贵,稍有不慎,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对生命负责。 陶兰之所以会死亡,就是因为她拔掉了输液管。那如果输液时遇到药物过敏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输液针管在过敏反应发生时之所以不能拔掉,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急救通道。拔掉针管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还可能导致静脉通道丢失。而过敏反应会迅速恶化,例如出现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保留输液针管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给予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能够迅速缓解过敏症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此外,保留针管还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快速输注生理盐水,稀释体内残留的过敏原,减轻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步,停止输液。医护人员应迅速关闭输液开关,停止过敏药物的输注,并更换输液管,接上生理盐水继续输注。这样可以避免过敏药物进一步进入体内,同时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 一定要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息或喉头水肿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避免因缺氧导致的严重后果。 接着,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平卧位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流,防止因过敏性休克导致的血压下降而引发的脑供血不足。 此外,医护人员应迅速使用抗过敏药物。通常会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和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这些药物可以迅速缓解过敏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出现加重的趋势,应立即进一步处理,甚至考虑转送至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过敏反应,降低过敏性休克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一定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为什么不能拔针?19岁女孩的不幸经历,给所有人上了沉重的一课。一定要把“别拔针”
舒朗聊平安
2025-05-07 05:40:20
0
阅读:1917
甲甲
病历上注明了,医院不看病历?那病历是拿来干嘛用的?
简单幻想世界 回复 05-07 22:28
有些人厚厚一本病历,医生要从头翻到尾吗?自己有药物过敏史,知道问要不要皮试,不知道告诉医生一声自己什么药物过敏吗?
用户10xxx81
以前打针都是屁股针,现在全是吊针,直接静脉输液,以前肌肉注射有足够时间救援,现在在医院都救不了,静脉输液危害大。
用户10xxx43
不做皮试出问题谁负责?
sdh
说的屁话,没人了还保持通道,你脑子进水了吧[打脸]
用户56xxx07
造谣,已举报
乱风丶
这个事情是头孢过敏,病人不清楚过敏史,也没有病历,出事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过敏了护士没有及时发现,造谣真是没边了
清空 回复 05-07 12:10
“陶兰的病历清楚地表明她对左氧氟沙星存在过敏反应,这本应是一个明确的警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重要的提示却遭遇了忽略。”
乱风丶 回复 清空 05-07 18:49
病历贴上来看看
太公直钓
小编是4+4专家。
用户57xxx04
无论怎么说,医院都不会错!董小姐们,怎么可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