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安微农民带妻儿在北京街头流浪,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凑近,从怀里捧出个苹果递给他:“叔叔,给弟弟吃!”谁料,这个苹果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冬天,北京的寒风如刀,石青华带着因火灾伤残的妻子和儿子流落街头,原本生活在安徽农村的一家人,因突如其来的火患几乎陷入绝境,四处筹措的四万元医疗费在北京的大医院不过是杯水车薪,很快便所剩无几,医院门外的长椅、地下通道的水泥地,成了他们的临时栖身之所,白天四处奔走,夜里蜷缩在天桥下,连最便宜的旅馆都住不起,儿子冻得嘴唇发紫,妻子伤口未愈,痛苦呻吟,那段时间,是石青华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直到一个深夜,一个瘦小的孩子,穿着破旧的棉袄,从桥洞的阴影中走出,手中递来一个苹果,他的脸上结着血痂,眼神却清澈,没有多余的话语,那个孩子将苹果塞到石青华儿子手中,又默默转身消失在风里,那一刻,石青华鼻头发酸,他意识到,原来这座城市的角落,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自己都一贫如洗,却仍愿意把仅有的温暖分享给别人。 在流浪儿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如何用报纸塞进衣服保暖,在哪些饭馆的后厨能捡到剩饭,哪个锅炉房能蹭点热气,城市的边缘角落,藏着无数像那孩子一样的小小身影,他们白天四处捡拾废品,晚上缩在纸箱中取暖,许多人连收容所都进不去。 等妻子伤口愈合,一家人回到安徽乡下,石青华却夜夜难眠,那些孩子的脸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苹果在心头生了根,他开始思索,是否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次年春天,他做出一个决定:将家中两间瓦房抵押给信用社,带着借来的八千块钱,再次踏上前往北京的路。 他在五环外租下一个农家院,用木板钉了一块“光爱之家”的牌子,开始四处寻找流浪儿,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八个孩子挤在土炕上,吃的只是白菜帮子和馒头,白天他蹬三轮收废品,晚上回来还要给孩子们补课,有一次暴雨将屋子冲塌,他带着大一点的孩子和泥补墙,小的被吓得直哭,他咬紧牙关,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修补。 2003年非典肆虐,他在立交桥下发现一个发高烧的藏族女孩,背着她奔赴医院,却因疫情被拒之门外,他在隔离线外徘徊一夜,最后求来赤脚医生提供退烧药,女孩康复后考上民族大学,假期回来教弟弟妹妹们跳锅庄舞,那一刻,他坐在门口,看着院子里欢腾的孩子们,眼中满是笑意。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物价飞涨,学校的物资紧张到极致,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结婚时的上海牌手表,换回三麻袋土豆,孩子们也懂事,吃饭时抢着喝汤,把稠的让给年纪小的,电视台记者来采访,看到厨房堆满的白菜帮子,给他起了个“白菜爸爸”的外号,从此,这个称呼便伴随着他,传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随着光爱之家的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援手,有企业捐米捐面,有退休教师前来授课,他们搬过四次校址,从农家院到废弃工厂,最终落脚通州,政府批了地,企业建了教学楼,如今已有二百多名孩子在此读书。 然而,在这些年如父如兄的照料中,他也曾忽略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她自小便与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房,外人常调侃她是“捡来的”,她也曾满脸疑惑地问:自己是否是爸爸亲生的,石青华没有解释太多,只是默默陪伴。 2007年,她在街头被三轮车撞伤,石青华抱着她狂奔至医院,坐在抢救室门前,整整三个小时一动未动,他不停喃喃自语,满脸泪水,那是多年隐忍的父爱瞬间崩塌的时刻,女儿最终脱离危险,而他也深知,这些年来,他欠她太多。 即便如此,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为孩子们安排未来,有人学习缝纫、厨艺,有人继续升学,成绩优秀的郑丹丹顺利进入国际学校,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奶奶不愿她出国,担心没人养老,他却拍着胸脯说:“让她去,我来养您,” 石青华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名校,但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他教会孩子们做饭、种菜、修理,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如何面对世界。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递来苹果的孩子早已无从寻觅,但那颗苹果的重量,却在石青华心中越来越沉重,也越来越有力量,它不仅唤醒一个父亲的责任,更催生出一个庇护百余孤儿的家园。 信息来源:央视——《别样的新年:石青华和他的103个孩子们》
1997年,安微农民带妻儿在北京街头流浪,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凑近,从怀里捧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6 22:40: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