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朝鲜半岛南北反复争夺,战线多次推进和后撤。 铁原,地处朝鲜中部,是一座沟通前线与后方的交通要冲,也是志愿军物资集散与伤病员安置的重要枢纽。此地一旦陷落,不仅意味着补给线断裂,更将导致前线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志愿军第63军此时刚从连日激战中轮换下来,体力与士气俱疲,却因铁原之危而被紧急调回。他们的任务,是守住这块土地15天,为后续战略部署争取时间。 傅崇碧将军临危受命,迅速组织187、188、189三个师分段设防,采取梯次阻击之策,在铁原外围构筑道道防线。 其中,188师564团在曹团长的带领下,担负起最前沿、最危险的防区。团中有一支善打硬仗的部队——第二营第五连,官兵大多是从前线撤下的老兵,作风顽强、训练有素。 连长韩大勇出身农村,性格沉稳,是战士们心中的主心骨。他的副连长邵明,擅长火力调配和地形判断,两人搭档多年,配合默契。 6月初,美军第1军在范弗里特的指令下,集中力量从87号公路北上,意图快速穿越志愿军防线,直插铁原中心。10日拂晓,美军机械化部队距离铁原仅剩3公里。曹团长深知,若让敌人穿越内外加山,铁原守军将无险可守。 为此,他下令564团主力于此设下最后一道防线,并决定由2营5连独守内外加山,同时在北侧水库设伏,预备开闸放水迟滞敌军。 韩大勇带领连队冒雨进山,夜里完成阵地构筑,并悄然将地雷埋藏于主路一带。连中战士黄树全是土木出身,他带着小组在废弃山洞内加固掩体,预留狙击与火力打击窗口,准备打持久战。 当日中午,美军先遣坦克部队抵达山口,刚一进入山谷,忽然洪流袭来。水库开闸之水夹带泥石,顷刻将坦克和装甲车困在低洼地带。美军步兵被迫下车行进,却立即遭到伏击。韩大勇在山坡上的掩体中指挥射击,机枪火力不断扫射,美军死伤惨重。 愤怒的美军调来八架战机和四十门榴弹炮,对5连阵地展开饱和轰炸。短短三十分钟内,整座山头尘土飞扬、树木燃烧,志愿军多处掩体被摧毁。面对如此强大火力,邵明组织战士们转入次要阵地,利用沟壑和弹坑继续顽强防守。 黄昏时分,美军开始步步推进。韩大勇眼见弹药紧缺,便命狙击手埋伏于废墟之间,使用敌军弃械作反击。部分战士端起缴获的美军步枪,与敌短兵相接。 近战中,排长胡刚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中弹倒地,但仍用最后一颗手雷引爆敌人火力点,换来了半小时的喘息时间。 夜幕降临,山头被火光照得通红。韩大勇与邵明带着仅剩不到二十名战士,固守残垣断壁,在连续波次进攻中顽强抵抗。他们没有补给、没有支援,却守住了这座山。最终,天亮前,美军在死伤惨重后放弃强攻,选择绕道南撤。 而内外加山上的70余名志愿军战士,无一人生还。他们用生命阻挡了一个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和铁原4000多名伤员赢得了最关键的24小时。 这一日的延缓,是战役转折的分水岭。主力撤离,铁原城中伤员得以安全转移。63军其余兵力逐步撤向后方,保存了力量,为后续夏季反攻打下基础。傅崇碧将军在战后回忆道:“他们没有名字,却写下了胜利的第一笔。” 187师在徐信师长指挥下,借助5连赢得的时间,组织了精确炮击。炮兵阵地连续四小时密集开火,重创敌军前沿。夜间突袭更令敌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此次反击打乱了美军全线部署,使其不得不重新调整进攻节奏。 战争结束后,这场战斗的英雄们并没有立刻为世人所知。直到多年后,有关内外加山血战的档案才陆续解密。韩大勇、邵明、黄树全、胡刚等人的名字,才终于被刻在纪念碑上,与那无名的山岭一同,铭刻在后人心中。 今天,站在铁原旧址上,满目山河仍存悲壮之气。那段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70余名志愿军战士以命铸盾,守住家国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他们不是传奇,却成为历史最光辉的一页。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8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