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胜利后,林彪感慨地说:“最多只有五成把握的仗,我是不敢打的。” 1948年7月,豫东战役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华东野战军以伤亡3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中的重大胜利。就是这场战役,让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禁感慨:"这样五五开的仗,全军也只有粟裕敢打!" 林彪这番话并非随口而出。他曾组织东野各纵队首长对豫东战役进行复盘,随后坦言:"过去,我长期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重活,115师是由军委直接指挥下的主力部队,责任重大,所以呀,我打仗历来慎重。我得有七成的把握才会打,如果只有五六成的把握,风险太大,我是不会打的。" 林彪分析道,粟裕的指挥风格与他截然不同:"粟裕同志则不同,他是长期远离中央在敌后孤军作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为求生存,不得不兵行险招。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不敢冒险,部队就活不下去。这就养成了他的作战风格。"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位敢于"兵行险招"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却曾两次"斗胆直陈",建议中央改变战略决策。 1948年1月,毛泽东为了改变各解放区被压缩到极限的困境,决定派出华东野战军主力向长江以南跃进,转移国民党军的注意力。毛泽东于1月27日在米脂杨家沟见到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明确提出让华东野战军主力向江南跃进的战略构想。当晚,毛泽东便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粟裕,命令他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 接到这道命令后,粟裕却反复思考,于1月31日向中央军委复电,详细阐述了华东野战军暂不过江的理由,其中谈到了当年随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军遭遇失败的教训。 让人意外的是,时隔三个月后,粟裕在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于4月18日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提出华东野战军不宜过江的建议。他在电报末尾写道:"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上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粟裕的坚持最终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948年4月30日,陈毅和粟裕赶到阜平县城南庄,参加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毛泽东破例走出大门迎接粟裕,亲切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这次见面,距离他们在长征前的分别已整整17年。 经过七天的热烈讨论,与会同志一致同意了粟裕"华野暂不过江"的建议。但毛泽东也对粟裕提出了一个条件:在4到8个月内,华东野战军必须在江北歼敌6到12个旅。粟裕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立下了这个"军令传"。 1948年6月,随着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在开封至徐州一带展开兵力部署,粟裕的"军令传"开始兑现,豫东战役拉开了序幕。粟裕最初的计划是先用3个纵队渡黄河隐蔽待机,再用两个纵队作诱饵,击破邱清泉第5军的75师。但狡猾的邱清泉并没有上当,反而重新调整部署,对我军形成压境之势。 面对不利局面,粟裕没有慌乱。在反复研究地图后,他敏锐地发现,敌军为了与我军对峙,竟然忽略了开封这个战略要地,只驻扎了不到3万人的兵力,而我军在开封附近却有陈士榘和唐亮兵团共6万人。战机稍纵即逝,粟裕果断改变原有作战部署,立即命令陈士榘和唐亮的部队奔袭开封,展开攻城。 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敌军措手不及。我军将士仅用4天时间就拿下了开封,这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攻占省会城市,中央军委为此发来嘉奖电报。 国民党军得知开封失守后,立即组织重兵向开封集结,企图夺回这座重要城市。然而,粟裕并没有与前来增援的敌军硬拼,而是再次寻找到新的战机,将目标转向了增援第5军的区寿年兵团。 当区寿年接到命令增援邱清泉第5军向开封进发时,他并没有立即行动。就在这短暂的犹豫时刻,粟裕指挥大军向他扑来,区寿年慌忙向邱清泉求助。邱清泉不得不调动部队回援区寿年,却不知粟裕已经在回援路上布置了重兵。 最终,粟裕在豫东战役中大获全胜,共歼敌10万人,不仅全歼了区寿年兵团,连邱清泉的部队也损失惨重。这场胜利让刘伯承感慨地说:"这场战役,只有粟裕敢这么打,我是不敢打的!" 粟裕这种灵活变通的战术运用,其实借鉴了陈赓指挥的洛阳战役。1948年3月,陈赓发现郑潼段800里防线出现了漏洞后,果断决定先打洛阳。他直接指挥4个纵队于3月8日向洛阳发起进攻,仅用6天时间就拿下了洛阳,并活捉了守城的邱行湘。当敌军派重兵回援时,陈赓主动撤出洛阳,再与刘邓配合,吸引敌军回援,最后重新夺回洛阳,并将敌军回援的兵力打得落花流水。 粟裕后来在与陈毅的通话中笑称:"陈老总,这不是我想的,我是跟陈赓打洛阳学的。"陈毅听后,哈哈大笑。 豫东战役的胜利,使粟裕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毛泽东亲自下达给他的任务。毛泽东在获知战役大捷的消息后,评价道:"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4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