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排第一,秦琼吊在最后,李靖只排第八,这事一出,当时就有人犯嘀咕了。 唐太宗李世民立下这座凌烟阁,本是为表彰功臣,可这排名怎么看怎么像“谁亲谁上,谁远谁靠边”。 有人靠关系进前排,有人战功滔天却被放冷板凳,这事从唐朝说到今天,争议还没完。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亲自挑出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画像挂在凌烟阁,史书上说是“表功”。 可细瞧排名规则,哪儿是光凭本事评的?当时的排序,表面看是按官职来,比如长孙无忌挂了个司徒头衔,杜如晦、魏征都被追赠到司空,自然排在前头。 但你真以为只是因为官大?那是想简单了。 最典型的,就是李靖,唐朝开疆拓土第一人,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几场大仗打得酣畅淋漓,疆域都快翻倍了。 可他名字呢?第八位。李靖活着那会官也不低,特进是从二品,军功赫赫,按理说也该冲前五吧?但李世民看他始终是个“局外人”。 李靖玄武门那年没参战,态度暧昧,只是表个态,李世民心里清楚,这人有能耐,但靠不住,所以不管战场上多出色,也只能给个中上的位置。 对比李靖,更让人替他不平的,是秦琼,史书叫他秦叔宝,美良川单骑擒尉迟恭,虎牢关护李世民退敌。 光是这两件事,在别的王朝够封侯了,但他最后一个,排第二十四,他也参与玄武门了,为啥这么靠后? 一方面是他死得早,638年就病逝,追赠不高;再一方面,他虽然打仗勇,但没什么谋略,不会经营自己,更不懂怎么在宫里讨皇帝喜欢。 更绝的是,尉迟恭当年是他俘虏来的,结果人家排第六,怎么说呢,尉迟恭更“站队”,玄武门那晚他守太极殿,手提大斧,硬生生拦住李建成的兵,帮李世民守住后路,死忠,李世民登基后,信得过他,赏得也不手软。 再说说前几名的事,长孙无忌排第一,除了是李世民的妹夫,更关键是他玄武门的头号干将。 带兵守门、堵死李建成退路、事后又当首辅,政变一条龙服务。 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文官,打仗不行,但谋划玄武门之变,他们是核心智囊。 魏征就更有意思了,他原本是李建成的人,后来投奔李世民,但因为进谏勤,李世民反而器重他,把他追赠得老高,排第四。 还有个挺让人疑惑的,叫侯君集,排第七,这人早年跟李世民上阵杀敌,西征高昌、平吐谷浑,都是他领兵打的。 但他后来造反了,贞观二十年被抄家杀头,你说一个谋反的功臣,怎么还能挂在凌烟阁上? 原因说白了,就一个:立阁那会他还没出事,李世民要稳住他,拉拢他,等真出事了,画像也不好撤了,历史就这么留下了。 再来一个有意思的,是高士廉,他是长孙皇后的舅舅,按战功远比不上别人,可偏偏排得靠前。 李世民这人,不是简单论功行赏,而是讲政治,他需要拉稳皇后那边的势力,让天下人觉得后宫与朝廷一心,所以高士廉也上榜,位置还挺前。 这种操作不止一次,比如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弟,没怎么参与政变,但因为他平定江南有功,又是宗室,自然得捧着。 李世民对宗室亲戚很看重,他得让人知道,皇族团结才是天下稳。 反观那些真正打江山的人,比如刘文静、裴寂、宇文士及,太原起兵的老将,全都没入选。 为啥?他们是李渊的心腹,不是李世民的人,李世民篡位后,最忌讳这些“老资格”跳出来说话,干脆从名单里剔干净,老子的人,不归我管,干脆不提。 还有一个例子是张亮,这人其实名声很一般,但玄武门那会出力不小,后来也站在李世民这边。 他排名第十六,可见只要选边站得好,战功不大也能占个位置。 再说说一个冷门人物,叫柴绍,是李世民的妹夫,娶了平阳公主。 他在隋末时就打仗立功,但玄武门之变时作用不大,可因为是“国戚”,他也挂上了名,还不算靠后。 其实不止唐朝,哪个王朝都一样,君王想要树榜样,但更想安稳江山,凌烟阁表面是光耀门楣,实则是李世民的一场精密布局。 他得让老臣满意,又不能让他们强过自己,还要安抚新臣、亲戚和老百姓。 他既要立功的,也要听话的,既要有本事的,也要血脉亲近的。 你真说谁该排第几,根本没有固定标准,全看李世民心里那杆秤。 历史书上写得客气,说“以功勋排序”,可真到排序那天,谁都明白:这是皇帝拍板的事,不是谁打得多就能冲前排。 秦琼和李靖的落位,不是他们没本事,而是李世民得有自己的政治账。 只可惜,千百年后,这份榜单留下来的,却是他们“被排在后头”的印象。
长孙无忌排第一,秦琼吊在最后,李靖只排第八,这事一出,当时就有人犯嘀咕了。 唐太
潮咖聚星光
2025-05-01 13:14:11
0
阅读:77
flytotobe
第一功臣一般都是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