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苏德战争中,苏军意外发现死去的士兵身上,竟然有3、4个密集弹孔。以德军的武器是不可能做到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苏军开始进行调查。
在1944年底,一团苏联士兵遭遇了意外激烈的战斗。
当时,该苏联团的任务是执行一次冲锋,以突破德军的前线防御。根据战前的情报,德军在该区域的兵力仅为一个营的规模,理论上苏联军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然而,实际战斗发生时,情况远远超出了预期。
随着苏军开始冲锋,他们很快遭到了密集的火力打击。这种火力的密度与强度,远超德军步兵所能提供的常规射击。苏军士兵们在尚未接近德军阵地的远距离就接连倒下,许多士兵身上有三至四处甚至更多的密集弹孔,这些伤口的性质表明,德军的火力并非来自普通的步枪。
在战场上检查阵亡士兵的尸体后发现,他们所受的伤害明显是由高速连续射击造成的,这引起了苏军高层的高度关注。
通过细致的情报搜查和战场分析,苏联情报部门最终发现了德军的秘密武器。原来,德军并非如先前所估计的那样只配备了常规武器,而是装备了一种全新的全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这种武器在当时属于非常先进的设计,能够提供类似轻机枪的连续火力,但又具有普通步枪的携带和操作便利性。
STG44的引入,它极大地增强了步兵单兵的火力,改变了步兵战的面貌。这种武器的出现,不仅使得德军士兵在个体战斗中更为致命,也使苏联军队在初期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作为一个技术先驱的国家,其武器研发在战争初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力。STG44突击步枪的发展,是这种创新的典型代表,该武器虽然在历史上的声誉被AK47所掩盖,但实际上,它才是真正的突击步枪先驱。
STG44的设计理念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术需求分析。当时的战争形态主要是阵地战,步枪的远程精准射击能力虽然重要,但随着战争的演进,50米以内的近距离战斗变得日益频繁,这种情况下,传统步枪的长射程和准确性反而成为了局限。德国军方意识到,需要一种能在中短距离发挥更大战斗效能的新型武器,于是STG44应运而生。
这种新型武器的研发始于1942年,原名为MP43,即"机械化步枪1943"。该枪最初的设计目标是结合冲锋枪的火力和步枪的射程和精度,从而适应快速移动和变化的战场环境。1943年,随着原型武器的成功测试,这种新型枪械被正式命名为STG44,其中"STG"是“Sturmgewehr”的缩写,意为“突击步枪”。
在技术层面,STG44使用了中间威力弹药,这种弹药填补了手枪弹与传统步枪弹之间的威力差距,既保证了射速,也满足了射程需求。STG44还引入了可拆卸的弹匣和选择射击模式的功能,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士兵在多变战场上的适应性和火力输出能力。
1944年,纳粹德国的战争形势已大不如前,连续的战败使得资源日益紧张,众多军工厂和资源供应地不断受到盟军的轰炸,严重影响了STG44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尽管如此,该武器在前线的表现赢得了士兵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一种极具革命性的武器设计。
一战后,随着全球军事战略和科技的进步,各国步兵装备和作战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革尤其体现在苏联国内战争和西班牙内战等冲突中,战斗距离的显著缩短使得传统武器不再完全适应新的战场需求。具体来说,步兵作战的主要距离缩减至400米内,而当时的步枪,如德国毛瑟、苏联莫辛-纳甘、英国李-恩菲尔德,虽具备超过600米的有效射程,但在实际作战中显得过于强大且不必要。
另一方面,手动填装子弹的步枪射速过低,高水平射手每分钟仅能发射10到12发子弹,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而冲锋枪尽管射速较快,但有效射程通常不超过150米,使用的还是威力较低的手枪子弹,导致150米至400米之间存在明显的火力空白。这一段距离的火力补给主要依靠轻机枪,但轻机枪的装备数量有限,其弹药威力在此距离内仍显过剩。
随着1930年代末期的武器发展需求,多国开始研究一种新型武器以填补步枪和冲锋枪之间的功能空缺。这种新型武器需要结合步枪的远程精准射击能力和冲锋枪的近距离火力输出,以适应现代战场的多变需求。然而,二十世纪初的标准步枪弹药对于全自动射击的控制提出了挑战,其后坐力和重量使得连续射击的精确度难以保证。
1938年,应德军需求,黑内尔公司开始研制新型自动步枪,但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如何处理连续射击时的稳定性问题。随着二战的爆发,这一研发工作得到了加速。胡戈·施迈瑟提出使用中间型威力枪弹,既能保持步枪的射程和精度,又能降低后坐力,简化操作。1941年,德国成功研制了7.92×33毫米步枪短弹,该弹药的长度和重量均有显著减少,使得全自动射击更为可控。
1942年7月,黑内尔公司制造了50支使用此种新型弹药的样枪,这些样枪在严格的军事测试后表现出色,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选中继续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