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福建煤矿地,男人心脏病突发,他抓着兄弟的手,哀求道:“我不行了,最放心不下我老婆。”兄弟含泪点头,安慰道:“大哥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没想到男人去世后不久,兄弟就把女人娶回了家。 1938年,朱邦月出生在福建南平虎山。家庭贫寒,幼年时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不久改嫁他乡,他被遗弃在祖父膝下。祖父年老体衰,生活窘迫。12岁时,祖父病故,朱邦月自此失去了全部直系亲属。少年时期的朱邦月独自一人生活,为了维持生计,靠砍柴、捡废品换取口粮。 在这种几近断绝社会支持的环境中,他依靠个人毅力存活下来,形成了倔强的性格与较强的自理能力。成年后,他主动寻求就业机会。1959年,朱邦月得知邵武煤矿招工,立即报名。尽管身体条件不佳,他仍通过坚持争取获得了试用机会,并最终成为一名岩巷掘进工。 在煤矿工作期间,朱邦月与工友顾伟祖结识。后者因幼年高热导致脊柱受损,体态佝偻,常遭误解与排挤。两人性格互补,居住邻近,长期互帮互助,发展出深厚的友情。 顾伟祖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妻子朱玲妹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日常行动艰难。朱邦月除日常工作外,还常到其家中帮忙,协助家务、照料孩子,并逐渐融入该家庭日常。 这一友情在1967年面临重大考验。顾伟祖突发心脏病,病危期间将妻儿托付给朱邦月。后者在无任何法律或血缘责任的前提下,承诺承担照顾责任,并亲自料理其丧事。 顾伟祖去世后,其妻朱玲妹陷入生活绝境。身患重病、带两子,生活无法自理,多次出现轻生倾向。面对社会目光与道德压力,朱邦月决定通过正式婚姻关系使其名正言顺地照顾遗属。他与朱玲妹结合,并主动决定不生育,以避免影响原有家庭结构的稳定。 为平衡孩子情感归属问题,他与朱玲妹约定:长子沿用生父姓氏顾,次子则随养父姓朱。这一安排意在维护原家庭记忆,同时建立新的家庭认同。 婚后,朱邦月和朱玲妹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长子顾少军是顾伟祖的,次子朱少华随他姓。日子苦,朱邦月白天干活,晚上回家洗衣做饭,省下钱给孩子买点糖果。可命运不饶人,朱玲妹和两个儿子都得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病没治,肌肉慢慢萎缩,最后连动都动不了。朱玲妹一度想带着孩子走绝路,朱邦月拦下来,说啥也要一起扛。 失去一条腿后,朱邦月依旧坚持照料家中三名行动不便的成员。他的日常劳动变得更为繁重,每日起居护理、饮食准备、清洁换洗等全部由其一人承担。 1990年代起,朱玲妹的两个儿子相继确诊为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状逐年加重,最终均失去行动能力。家庭中四人,除朱邦月外均需照料,工作强度大幅提升,生活空间进一步压缩。 面对家庭结构长期无生产能力的局面,朱邦月未曾放弃,持续以最低限度维持生活稳定。家中不设外请护工,全部护理工作由他一人承担。 1990年代末,他每天6时起床,依次照料三人起居,整理房间、采买食物、协助用餐、按摩翻身等操作构成他每日基本作息。尽管他本人为独腿行走,但仍以三班制方式安排照护。 进入21世纪,朱邦月事迹逐渐为人所知。多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社会关注度上升。地方政府提供必要援助,红十字会、慈善组织与志愿者团队不定期提供物资与资金支持。该家庭的居住环境、医疗条件有所改善。 1986年,他在矿上摔断了腿,截肢后装了假肢,拄拐杖还得照顾仨病人。每天早上,他装好假肢打扫屋子,煮粥喂饭,中午推车买菜,夜里起来翻身防褥疮。假肢磨得腿疼,他咬牙忍着,20年没喊过苦。2005年,小儿子把这事写成文章发网上,火了。捐款来了,煤业公司还请了保姆帮忙。2009年,朱邦月上了“感动中国”,颁奖词说他这支拐杖撑起一家人。 参考资料 邵武:全国道德模范朱邦月事迹展示馆开馆.东南网
石某慧护士真惨,竹篮打水一场空。她为肖飞打胎了几次结果被董小姐取代肖飞还带
【87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