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四川一8岁男孩被人拐卖,几年后,他在安徽养父家里吃折耳根和腊肉时,突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30 18:07:01

1978年,四川一8岁男孩被人拐卖,几年后,他在安徽养父家里吃折耳根和腊肉时,突然对口中的味道感到十分地熟悉,随后告诉养父母,这味道好像是我家里的味道! 1972年,郭昌康出生在四川绵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时候的乡村,生活简单,村民们靠种地为生,日子虽然清苦但也有温情。他的童年却因家庭变故而充满波折。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母亲改嫁后,他被交给奶奶抚养。奶奶性子严厉,家里经济拮据,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他,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外人。相比之下,外公外婆家是他最温暖的避风港。那里有烧得噼啪作响的火塘,外婆做的腊肉香气四溢,还有集市上热闹的锣鼓声,这些都成了他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1978年夏天,8岁的郭昌康在村口玩耍时,爬上了一辆停靠的客车。他被车窗外的风景吸引,浑然不知这辆车会改变他的人生。车子开动后,他被带到陌生的地方,辗转被卖到安徽蚌埠一个姓冯的农户家。他被改名为崔北平,开始了完全陌生的生活。在安徽,他被要求干农活,生活单调而压抑。他多次试图逃跑,但每次都被抓回,换来的是更严厉的看管。尽管如此,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名字是“小军”,也记得家乡的味道,这些记忆成了他日后寻亲的动力。 几年后,郭昌康在安徽崔家吃到了一顿特别的饭菜。桌上摆着折耳根和腊肉,这两样在四川常见的食材,在安徽却并不多见。折耳根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拌上辣椒和醋,味道酸辣爽口;腊肉则是自家腌制的,煎得油光发亮,咸香扑鼻。他吃了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间唤醒了童年的记忆。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外婆的厨房,想起了家人围坐桌旁的日子。他停下筷子,告诉养父母,这味道像是他小时候家里吃的。养母只是皱了皱眉,没多说什么,但这句话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从那天起,他对家乡的渴望更加强烈,开始更加频繁地计划逃跑,决心找到那个有折耳根和腊肉的家。 12岁那年,崔家对郭昌康失去了耐心,给了他两块钱,让他自己去找家。他揣着这点钱,踏上了流浪的路。没有身份,没有依靠,他只能靠捡垃圾、搬砖、串羊肉串为生。白天,他在工地或集市找活干;晚上,他睡在桥洞或车站,风吹雨打,饥寒交迫。他多次往四川跑,但每次都找不到线索。一次,他在温州打工,攒了9万元,一个老板给了他一个装满现金的包裹,他以为终于可以回家,却被骗子卷走所有钱。他蹲在街头,泪水滑过满是风霜的脸。 2007年,他在阜阳遇到了贾节花。她也是个苦命人,两人互相扶持,日子虽苦却有了温暖。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他担心家人安危,和贾节花骑着二手三轮车回到四川江油。他记得母亲提过一个带“阳”字的地方,便在那里落脚,一边收废品一边寻亲。他把寻亲信息贴满三轮车,走遍大街小巷,还请人画下记忆中的家,四处比对,却始终没有结果。2019年,他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当大门打开,出现的只是工作人员,他失望地低头抹泪。 2024年,志愿者根据他提供的线索,锁定眉山市仁寿县龙正镇。热心人童长明挨家挨户打听,找到一个叫郭际泽的老人。DNA比对确认,他就是郭昌康的父亲郭继财。2024年2月16日,郭昌康带着简单的行李,站在龙正镇的农家小院前。父亲白发苍苍,兄弟姐妹眼中含泪,他们紧紧相拥,46年的分离化为泪水。那天晚上,他吃到了热腾腾的汤圆,甜糯的滋味让他泪流满面。他改回原名郭昌康,住在大哥家,感受着久违的亲情。他知道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故乡扎根,弥补失去的岁月。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LOLandQAQ

LOLandQAQ

3
2025-04-30 19:34

8岁已经有记忆了,起码自己村庄、附近山名称、家有几口人都应该知道。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