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嘉峪关的人大多都知道,在嘉峪关的城墙上面有一块砖,安详的躺在那里几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敢去动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块砖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站在嘉峪关城墙上,远眺戈壁沙漠,金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砖石上,一位游客正好奇地盯着城墙上的一块不起眼的砖。"这块砖有什么特别的吗?"游客问道。导游微笑着回答:"这可不是普通的砖,它是嘉峪关著名的'定城砖',几百年来无人敢动它,据说一旦移走,整座城墙就会倒塌。" 这块安静躺在嘉峪关城墙上的砖块,看似平凡无奇,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成为嘉峪关千百年来的一大奇观。为何几百年来无人敢动它?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若要了解这块神秘砖块的来历,我们需要先了解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位于西部长城的尽头,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关隘。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正是这样的军事价值,使得嘉峪关在历史上从未被攻破,成为了西北边陲的"守护神"。 回溯历史长河,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并非一朝一夕建成。早在西周时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我国就有了修建长城的先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防御他国侵略,也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不过这些长城彼此分离,并未连成一体。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拆除各国间的长城,重新规划了一条从辽宁虎山延伸至甘肃嘉峪关的防线,形成了最初的万里长城。这条伟大的防线,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间,成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宋朝末年的历史转折点让人深刻反思长城的重要性。蒙古族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给汉族统治留下了深刻阴影。当明朝的朱元璋带领汉族重新夺回政权后,深知游牧民族强悍之处的他,立即下令加强长城防御。洪武元年修建君庸关,五年后又命令修建嘉峪关,以防御西北吐蕃族和残余蒙古族的威胁。 嘉峪关的修建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特别是在明朝时期,随着西北部吐蕃族势力的增强,嘉峪关成为了抵御西北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与东北部的游牧民族相比,西北部的长城建设原本并不完全,但嘉峪关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毕竟,在唐朝时期,吐蕃曾与强盛的唐帝国交手并数度占据上风,其威胁不容小觑。 嘉峪关的最终修建期恰逢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在位的时期。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沉迷于木匠工作和游乐,对朝政漠不关心。在他统治期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官员贪污成风,从京城到边陲要塞,腐败之风蔓延至整个帝国。 在距离京城千万里之遥的嘉峪关,当地官员与朝廷派来的监工郝空看准了这一时机。嘉峪关修建需要大量砖石,涉及巨额财政支出,若能从中挪用一部分,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于是,他们密谋通过谎报实际所用材料数量,从中渔利。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此时负责嘉峪关修建的主要工匠是明朝知名的算术家易开占。易开占不仅精通算术,更发明了"九九算术法",能够精确计算工程所需的材料数量。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对官场上的贪污行为深恶痛绝。面对郝空的暗示,易开占始终无动于衷,让郝空和当地官员的计划难以实施。 郝空不甘心计划失败,想出了一个刁难易开占的方法。一天,他找到易开占,假意征询工程所需砖块的精确数量,并威胁道:"你必须给出最精准的数字,多一块少一块都算你办事不力,可治你的罪。" 面对威胁,易开占沉思片刻后,胸有成竹地回答:"按照我的计算,整个嘉峪关的修建共需要99999块砖,一块不多,一块不少。" 听到这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郝空心中暗喜。他想:任凭易开占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如此精准地计算出砖块数量。只要工程完工后实际使用的砖块与这个数字有出入,就能找到易开占的把柄。 果然,在嘉峪关修建完成后,郝空带人仔仔细细地清点了所有砖块,发现实际只用了99998块,比易开占所说的少了一块。郝空立刻带着一帮手下兴师问罪,准备将易开占绳之以法。 然而,面对郝空的质问,易开占却镇定自若地说:"这块少的砖并非疏忽,而是我专门留下的定城砖。它有神仙保护,若是安上这块砖,正好与我计算的数量相符。但此砖一旦挪动,整个城墙就会在不久之后倒塌。" 这番话把郝空吓得不轻。虽然他半信半疑,但万一易开占说的是真的,城墙倒塌岂不是要掉脑袋的大罪?这可不是钱财能够解决的问题了。思前想后,郝空最终选择放过易开占,也不再提挪用材料的事情。
在003画十字停机线的同时,北方004也有变化了[并不简单]据传正对船坞的棚子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