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徐州,杜聿明坐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紧锁,后方兵力不够,前方被围,唯一的出路是突围。
但一封密令打破了他的念头“南北夹击,寸步不退”,这道命令是蒋介石亲笔批的。
杜聿明没有选择,执行命令,几天后,他和十万将士在淮海战场全军覆没,类似的命运,不只发生在杜聿明身上。
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失败,蒋介石靠一套“忠诚第一”的用人术牢牢掌握权力,却把整个国民党推向崩盘边缘。
蒋介石用人,有三把尺子,不是看能力,而是看你是不是浙江人、是不是黄埔学生、是不是他打北伐那会的老部下,这三条标准圈定了他的核心人马。
陈诚是浙江人,黄埔一期,北伐老部队,后来管过参谋总部和财政大权;汤恩伯打仗不行,兵也留不住,但因为是浙江同乡,照样一路高升;胡宗南在西北连仗都打不好,但因和蒋介石家乡相近,还被称为“西北王”,地盘、兵权全给他。
但这套人事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看关系,不看本事。
比如刘峙,这人打仗不行,抗战时几乎没啥功劳,但他有个优点,天天早起跑步,蒋介石看到后,夸他自律,是忠臣。
结果,这人一路升官,最后居然干到陆军总司令,你说荒不荒唐?
蒋家人也是一大班,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立马让他管保密局,又管经济,蒋纬国负责青年军,还插手军事训练。
宋家几个姐妹,靠婚姻绑定政权: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当行政院长,掌握银行;宋美龄左右宣传系统,代表政府外事活动,到1947年,蒋宋孔陈几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所有重要岗位。
除了关系和血缘,蒋介石还用黄埔学生,这群人对他死心塌地,从军校那天起,每天都在听“三民主义”的课,走路姿势、敬礼动作都按规矩来。
毕业后,被安排到军队里,一路提拔得飞快,卫立煌、杜聿明、邱清泉这些人,全是黄埔出身,关键是,他们的忠诚从来不打折。
但问题也来了,太多黄埔学生能力平平,有些连打仗的基本思路都搞不明白。
靠这三缘——地缘、亲缘、业缘,蒋介石把权力圈紧了,但光靠人不够,他还要让这些人听话、服从、不起异心,他的方法简单粗暴:一手钱,一手刀。
比如韩复渠,在蒋桂战争中投靠他,蒋介石直接给了200万银元的支票,韩转身就把城门打开。
杜聿明在徐州守战时,蒋经国给他母亲送去10万块寿礼,算是让他安心守城。
对地方军阀呢?发钱换忠心。李宗仁那边,蒋介石送了1.2亿美元军费,好话说尽,只求他支持内战。
但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蒋还搞了两个特务机构,军统和中统。
军统是戴笠的地盘,中统归陈立夫管,他把这两个系统故意对立,让他们互相盯着,戴笠手下的人去打听中统的事,中统也往军统里塞眼线。
到1948年,特务暗杀任务里,35%是这两个部门互斗搞出来的,搞笑的是,这些人打外人少,打自己人多。
而特务不止搞暗杀,还有“心理战”,军统的新人进来,第一件事就是签一份保证书:死也得听蒋委员长的话,谁要是违了规矩,结果不会比孙立人轻。
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上打出了名堂,部下训练好、战斗力强,可他不愿整天搞肃反,不听蒋的话,结果被软禁33年,他带出来的新一军,几乎全军清洗。
靠这些手段,蒋介石短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国民党系统,但问题在于,这些将领能力太差。
抗战时有功劳的薛岳,因为不肯低头,被边缘化,辽沈战役打到关键时刻,卫立煌跟陈诚因为指挥权吵起来,一个说听我调动,一个说你越权,最后干脆互不理睬。
结果,锦州被攻破,全线崩溃,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有机会突围,但蒋介石一句话:“按命令行动。”他不敢违抗,最后兵败被俘。
内部打成一锅粥,外面也不太平,蒋介石为了解决财政问题,1947年开始疯狂收税,田赋涨到抗战前的3倍,物价飙升,连小商贩都活不下去。
老百姓从原先的支持,变成了愤怒,根据战后调查,1945年时国民党还有60%的支持度,到1949年只剩5%。
士兵不想打仗,天天有人逃兵,军官也撑不住了,每天都有自杀的事发生。
同一时间,解放军那边却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粟裕打仗聪明,林彪谋略清晰,刘伯承能指挥能布阵,这些人都是靠打出来的地位,毛泽东不搞什么老乡亲戚关系,谁能打仗就提拔谁。
1948年淮海战役前,粟裕提出的作战计划,一开始中央军委犹豫,但毛直接定下来:“照他打。”结果,一次战役,歼敌55万。
毛泽东不只是看能力,还给犯过错的人机会,陈赓在晋南吃过败仗,被批评了几次,毛还是让他去打大西南,照样干得不错,他相信的是,人会改,但用人要准。
更关键的是,共产党依靠农民,搞土地改革,搞群众路线,到了1948年,光解放区就有1.6亿人,征兵都不用发愁。
蒋介石的那一套,到最后反而成了他自己的枷锁,他信的是忠诚,不是能力,他看的是出身,不是战功,他防的是部下,不是敌人。
内斗、清洗、收买、监控,这些短期内能稳住局面,但根本撑不起一场现代战争。
最后,一纸命令换来十万人的覆灭,几个老同乡的照顾换来一个政权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