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者认为,身边没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因此,T

学林情感 2025-04-28 18:16:54

有人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者认为,身边没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因此,TA觉得失望、孤独。

“理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又是否相同?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说到类似话题时,我会让对方描述一下,TA认为“能够被理解”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对方描述之后,我有时候会发现,TA期待的那个状态并不只是被理解,还有认同或支持。

举例来说,甲向乙说了一件事,乙听明白了来龙去脉,可以说,乙理解了甲要表达的意思,这只是沟通上最基本的理解。更进一步的理解,是乙理解了甲在这件事中言行思想的呈现,是基于甲当下的状态决定的。也就是说,乙尝试站在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于是理解了甲。还有一种情况是,乙不太理解甲的言行思想,但乙接受甲这么做,或者说,乙不反对甲这么做。

在我看来,乙理解了甲的言行思想,或者是不太理解,但依然接受,已经是关系中比较好的情况了。要知道,这种层次上的理解已经不太容易,还有的人,一旦无法理解,就会反对对方。

有的人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再进一步,就是“认同”,TA会希望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完全一致,常见的情况是,TA需要对方肯定地告诉自己,TA是“对的”,又或者是,期待对方明确地说,如果换了是对方,也会和TA有一样的想法和做法。

这个层次很难达到,即使是志趣相投,也难免偶尔想法各异。不过有的时候,对方会愿意表示认同,哪怕TA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

还有的人,即使已经获得了认同,依然不满意,TA需要对方的支持,即要求对方不仅理解TA,认同TA,还需要在精神上给TA鼓励,或是行为上给TA帮助。TA想要的这些,并不是以期待,求助的形式体现,更多是认为,对方本该如此,或是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表达了对TA的理解。若是对方没有这么做,TA会失望甚至愤怒。

这个层次就更难达到了。

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TA以为的“最基本的理解”可能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一般人很难达到。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周围的关系,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即使在母婴关系中,母亲都常会在第一步就曲解婴儿的意思,这是常见的情况。但只要母亲有理解婴儿的意愿,或者是虽然不理解,但也接受婴儿这么做,就已经是很好的状态。还有的时候,沟通中即使连对方的意思都没弄懂,也可以很好。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在聊天时,我说了一个感受,老公听后,说:“啊,我知道,你这个感受是不是和某某那件事一样?”我说:“不是的。”我又对他描述了一遍。老公又说:“我听着很像某某那个事呀?怎么不是的呢?”他也尝试着从他的角度描述了一番。我说:“不是的,完全不是。”

正在我准备继续尝试向他说清楚时,我突然看到,老公的表情有些着急,我意识到,刚才他说那番话时,语气也有点急。如果我再继续向他解释,我的语气大概也会是很急的。

我对老公说:“虽然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但我看到,你尽了最大的努力,想要理解我,谢谢你。”

老公一下松弛下来,笑着说:“你看出来了?不好意思啊,我没理解你的意思。”

我说:“没关系,不能理解也没什么,你认真听我说,这很好了。”

老公开心地咧嘴笑着说:“那就好。”

接下来我们没再继续讨论那个话题,而是高兴地聊别的去了。

能被理解,被认同,被支持,甚至继续升华,到被“深深看见”,那是多么美好的感受。但即使没有,我们也能找到,那些没有被理解的背后,依然有发光的地方。

0 阅读:0
学林情感

学林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