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四川一女老师的丈夫说要带她去旅游,可谁知旅游刚结束,丈夫就望着周围荒凉的高原说道,我想在这里留一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的秋天,四川成都的女教师谢晓君刚刚迎来她生命中的新角色——母亲,她的女儿才三个月大,粉嫩的小脸让谢晓君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这天,丈夫胡忠回到家,带着一丝兴奋提议:“国庆假期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谢晓君向往草原的辽阔与清新,欣然应允,殊不知,这场“旅行”将彻底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塔公草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3800米,空气清冽,天空湛蓝,谢晓君沉浸在美景中,丝毫未察觉身旁胡忠的沉默,旅途的终点并非草原,而是康定县一所破旧的福利学校。 校舍简陋,墙壁斑驳,孩子们衣着单薄,眼神却清澈明亮,透着对知识的渴望,胡忠停下脚步,凝视妻子,神情严肃:“我想留在这里一年。”谢晓君愣住了,随即明白了丈夫的“别有用心”。 原来,这趟旅行是胡忠精心策划的“骗局”,不久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西康福利学校急缺教师,学校里的孩子多是孤儿和特困生,渴求知识却无人教导,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胡忠在城市的生活安稳舒适,但那篇报道点燃了他内心的火苗。 他与学校联系后,得知这里条件艰苦,志愿者稀缺,教师尤为短缺,他犹豫过,毕竟女儿尚幼,妻子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并不容易,可孩子们的眼神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决定先来看看,再做决定。 站在福利学校简陋的操场上,孩子们用羞涩的笑容和简单的哈达欢迎他们,胡忠再也按捺不住,拉着谢晓君到一旁,眼中含泪:“这些孩子无父无母,如果没人教他们,他们的未来会怎样?我必须留下来。” 谢晓君心头一震,望向丈夫坚定的眼神,又看向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她知道,胡忠的选择不仅出于责任,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使命感,尽管不舍,她还是点头:“家里有我,你放心留下。” 胡忠的支教生活从此开始,但高原的挑战远超想象,海拔高、氧气稀薄,他每天忍受头痛和恶心的折磨,有时甚至连呼吸都困难,学校条件简陋,教学设备几乎为零。 更棘手的是语言障碍,孩子们大多不会说汉语,课堂上胡忠的讲课如同自言自语,无奈之下,他开始自学藏语,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用藏语教孩子们汉语,再传授其他知识,教学负担加重,但他从未退缩。 更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们的状态,长期缺乏关爱,许多孩子散漫不羁,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次,课堂上孩子们嬉闹不止,胡忠苦劝无果,他想到这些孤儿若不好好学习,未来将难以立足社会,心痛如刀绞。 他放下教案,缓缓跪在讲台前,眼中满是悲伤与期望,孩子们愣住了,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他们终于感受到这位老师的真心,从此开始认真听课。 一年之约转瞬即逝,胡忠却舍不得离开,每次与妻子通话,他谈及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语气中满是欣慰,谢晓君听得出,丈夫早已将心留在了高原。 她没有责怪,反而带着三岁的女儿来到学校,与胡忠团聚,三年后,她辞去成都的工作,毅然加入支教行列,夫妻二人并肩作战,工资微薄,生活清苦,但他们坚信,教书育人不仅是职业,更是信仰。 在高原的22年间,胡忠夫妇用耐心与爱心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阿爸”和“妈妈”,胡忠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谢晓君辅导他们唱歌跳舞,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孩子们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夫妇的女儿也在孤儿院长大,学会了分享与关爱,她为父母的选择感到骄傲,懂得他们的爱不仅属于她,也属于这134个孩子。 胡忠夫妇的坚守感动了无数人,2011年,他们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殊荣,他们的故事传遍全国,吸引了更多志愿者来到高原,为孩子们带来知识与温暖。 那些在他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有的成为教师,回到家乡,将爱与希望传递下去,胡忠的头发白了,脸上刻满皱纹,但他从不后悔当年的决定,谢晓君也说:“在城市,我们只是普通老师,但在这里,我们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依靠。” 他们的故事不仅改变了134个孩子的命运,也唤起了社会对偏远地区教育的关注,在中国,还有许多像胡忠夫妇一样的支教老师,默默耕耘,用知识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 他们不求回报,只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胡忠夫妇的“旅行”,从一场意外的决定,变成了22年的无悔坚守,彰显了教育的真谛与人性的光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胡忠、谢晓君“真心为教”师德报告》
老师这样做有错吗?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