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儿流量,求内心阴影面积? 写作新手大抵都是如此: 起初满腔热血,自以为笔下生花,必能博得众人喝彩。 及至文章发表,却见那阅读数字踌躇不前,宛如蜗牛爬行,便不免要"求内心阴影面积"了。 我亦不能免俗。初时投文于各平台,每每刷新页面,眼见得那数字跳动缓慢,竟至于疑心是网速作祟。 后来才明白,非网速之过,实乃文章之冷清也。 于是心中便生出一种古怪的滋味,既非纯粹的失望,亦非完全的羞愧,倒像是被人当众揭穿了什么似的。 邻家王君,自诩为"流量大师",见我苦恼,便来献策。"何不学那些标题党?"他眨着眼说,"'震惊''速看''不转不是'之类, 包管有效。"我踌躇良久,终于摇头。文字若需如此装腔作势,不如不写。 王君见我固执,摇头而去,背影里分明写着"不识时务"四字。 写作原是寂寞事。昔者太史公遭腐刑而著《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作《红楼》,何尝计较过什么流量? 而今人写作,眼睛却总盯着那数字跳动,心思被那小小的计数器所囚禁,实在可叹。 我渐渐明白,与其求那虚无缥缈的流量,不如求一字一句的真切。 有时夜深人静,独对电脑,也会突发奇想:倘若李白杜甫生于今世,开了公众号,会不会也为"10万+"而焦虑?转而自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何必拉古人垫背。 说到底,写作本是心之所至,倘若只为博人眼球,那与街头卖艺何异? 流量如风,来去无踪;文字若石,静立千年。我宁愿做那不被注意的石头,也不愿成为随风飘散的柳絮。 写作新手的艰难之路,或许正是从计算阴影面积,到无视阴影存在的历程罢。
任敏🤩🤩🤩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