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v+系列里,有一篇文章名叫《“认知差异”,隔离你和世界的一道墙》。
文章写到:
生活中,常有一些对生词汇。普遍观点认为,在这些对生词汇中,某些词是褒义的,而它的反义词是贬义的。但这些有着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往往是从客观事实中,提炼出来,带着某些其它元素加工而成,已经并非事实本身。
例如:高和矮,是一对反义词,用于描述某些物品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一个高的凳子不代表更好,一个矮的凳子不代表更差,只是对这个凳子某个特征的描述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是如此,高矮的描述仍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当两个凳子被放在一起,我们通过对比,立刻得出,哪个高,哪个矮的结论。
但如果,只有一把凳子的存在,有时候,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这是一把很高(或很矮)的凳子,此时已经没有了对比,为什么我们还有高矮之分?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头脑里仿佛有一道隐藏的标准,即“不高不矮刚刚好的凳子”,悄悄成为了看不见的参照物。于是,我们将眼前的凳子和头脑中那个隐藏的“标准”凳子来对比,得出结论,有的凳子是高的,有的凳子是矮的。
为什么我在“标准”两个字上打了引号?
因为如果你和每个人去对比,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头脑里的“标准凳子”都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由你过去的经验总和提炼而成。导致差异产生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我们头脑的加工差异所致。这种差异,我称之为“认知差异”。
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大家阅读一下:
借这篇文章,我想继续和大家讨论一下“强”和“弱”的问题。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有人认为自己很弱,能力很差,什么事都做不了。
什么是强?什么是弱?可能这样的提炼来自于不同人之间的对比,又或者是,有人会将自己的状态,和自己的理想化状态进行对比。
既然如此,那么仙儿意见的是,只要调整了那个被用来对比的参照值,个体的“强弱”会发现变化。
例如,本来被认定为很强的人,与更强的人对比,顿时变弱了。又例如,本来被认定为很弱的人,与更低的标准对比,顿时变强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会认为,寻找更强的人或更高的标准去对比,才是正常的,而与更弱的人或更低的标准去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弱”的行为。
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会认为,前者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后者的选择是错的是坏的,这个标准是谁定的?
然后回到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核心,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弱?是不是你的参考标准出了问题?
只要将自己的需求,调整到自己的实际能力范围内,便不存在“弱”的问题,或者是将大的需求进行分解,分步或分时完成,那么小小的蚂蚁,也可以将很大的食物慢慢运回自己的洞内。
如果你觉得自己弱小无力,那么你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你想扛起的那个目标,是否和你相匹配?你想参考的那个标准,是否符合你的实际?又是谁将那些标准植入到你的内心,将原本正常的你,通过一次次的对比,变得越来越“弱”?
也许你并不需要将自己变强,只要一转念,生命就会变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