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裂谷长河 2025-04-23 16:13:43

胡适,189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头衔一大堆。1917年,26岁的他到北大当教授,月薪300块。那时候啥概念?鲁迅1923年在北京买个四合院才花了800块,胡适这收入,妥妥的高薪阶层。后来他还当过驻美大使,月薪涨到2400块,换算下来能在北京买豪宅了。可他呢?在北京住了20年,从1917年到1948年,愣是没买过一套房,搬了八次家,始终租房住。 他住过的地方不少,比如绩溪会馆、沙滩北大红楼、南竹竿巷、南池子缎库胡同、钟鼓寺、陟山门街、米粮库胡同、东厂胡同,加起来八处。其中,米粮库胡同住了7年,是最久的。这地方在哪儿?地安门内大街附近,离故宫不远,文化味儿浓。胡适挑这儿,可能因为离北大近,方便教书和搞研究。他住的地方多在文化中心,像北大红楼、景山附近,说明他挺看重学术氛围。 胡适的租房生活咋样?其实挺朴素。他不追求排场,住的都是普通院落,没啥豪华配置。但他屋里书多,书架上全是中外名著,桌上总有稿纸和笔墨。朋友来串门,他就泡壶茶,聊聊学问,日子过得简单又充实。 胡适在北京20年不买房,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不买房,到底是咋想的? 先看看他的经济条件。1917年月薪300块,1938年当大使月薪2400块,北京房价呢?鲁迅1923年买四合院才800块,胡适这收入,随手就能买好几套。可他就是不买。钱不是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 第一,胡适可能是追求自由。租房搬家方便,想换地方就换,不用被一套房子拴住。买了房,得操心维修、打扫,还得跟邻居打交道,挺麻烦。他呢,懒得管这些,想把精力都放在学问上。 第二,他对物质没啥执念。胡适是学者型的人,更在乎精神世界。房子对他来说,就是个住的地方,租的买的没差别,只要能住就行。他信奉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房子不买也没啥大不了。 第三,那时候北京政局不稳。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局势乱糟糟。买了房,万一打仗了,房子保不住,钱不就白花了?胡适可能觉得,租房更稳妥,不用担这风险。 第四,他生活态度挺随性。胡适搬了八次家,每次收拾行李都挺折腾,但他似乎不在乎。搬到新地方,布置好书房,他就继续写文章、搞研究,生活节奏一点没乱。租房对他来说,可能就是种生活方式,没啥好纠结的。 租房生活咋样? 胡适的租房生活,听着挺有意思。他在北京搬了八次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住过的地方都不算差。比如米粮库胡同,住了7年,离北大近,安静,适合思考。他在那儿写了不少文章,搞了不少研究,日子过得挺滋润。 搬家虽然麻烦,但胡适适应得挺好。他每次搬新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整理书房,把书摆好,桌子一放,就能开工。他的生活重心在学术上,房子只是个落脚点,不影响他干正事儿。 租房还给他带来了点额外的好处。他家常有文化名人来访,像个文化沙龙。朋友聚一块儿,聊学术、谈思想,气氛热闹又充实。这种生活方式,跟他的学术事业挺搭,房子租着住,反倒让他更专注。 当然,租房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搬家次数多,收拾行李是个体力活儿,书那么多,运来运去也费劲。但胡适似乎不觉得这是啥大问题,他更看重灵活性和自由度。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打响,北京被解放军围住,胡适得做决定了:走还是留?他犹豫了。大儿子在美国,二儿子胡思杜在身边。飞机起飞前,胡思杜突然不见了。胡适没时间找,匆匆上了飞机,行李都没收拾好,只带了一部手抄本《红楼梦》。他日记里写:“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没有同行。”语气平淡,但心里肯定不好受。 因为没买房,胡适离开北京时,损失不算大。房子不是他的,家具啥的也不多,最大的遗憾是那些书,没能全带走。飞机上,他看着渐渐远去的北京城,心里估计挺复杂。 离开北京后,他先到南京,又去了台湾。在台湾,他继续搞研究,当了中央研究院院长,日子过得还算平稳。1962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1岁。他的“北漂”生活,就这么以1948年的匆忙离别画上了句号。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用户88xxx67

用户88xxx67

1
2025-04-23 20:46

别发他了,他早就臭不可闻了!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