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认认真真对待音乐的浪潮音乐大赏,正在被音乐行业及全体的行业从业者,越来越认真地当成一件正儿八经的事儿来对待。前天,第三届浪潮音乐大赏的提名结果刚公布,整个朋友圈都几乎是一片叫好之声。从小溪到浪潮,浪潮音乐大赏已经俨然形成了一股新的乐坛巨浪。
犹记得去年夏天,在北京参加第二年的浪潮音乐大赏时,看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我心底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油然而生:浪潮有点像是某个新的“行业共同体”,正在悄悄地萌芽。经过业内人士的各种梦幻联动,浪潮不再只是单向的颁奖台,而是多方面你来我往的“交流场”。
今年浪潮音乐大赏的入围名单,其广度、深度,可以说是获得了整个行业对它的一致认可。业内外人士对浪潮音乐大赏的“反馈”,既是正向的,也是正面的。这同时也意味着,浪潮音乐大赏花了三年的时间,向大家证明了这条“难但正确”的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方大同、周深、Ella陈嘉桦、窦靖童、单依纯、蔡健雅、艾怡良、魏如萱、丁世光、林家谦、杭盖乐队、杨英格、张醒婵等不同赛道的品质音乐人入围,使得第三届浪潮的提名名单,无愧于它三年来累积下来的这块金字招牌。浪潮音乐大赏在做的,是在华语乐坛,创造一个新的“浪潮”。
河南说唱之神唱出普通人生活的《工厂》,林家谦在《破·地狱》片尾催人泪下的《普渡众生》,周深代表所有人心底愿望的《小美满》,还有以《瘦子》唱出自家R&B风味的丁世光,在《向天空招手的人》展现父爱的汪峰……“年度歌曲”的五首入围作品,其实就很能展现浪潮“海纳百川”的“初心”。
三年来,一直保持着七大类、35项荣誉不变的浪潮音乐大赏,没有随随便便就增加巧立名目的新荣誉——这正代表了浪潮音乐大赏每个荣誉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感。可以说,在华语音乐行业,浪潮音乐大赏已经逐渐拥有了一个“专业奖项”应有的信任基础。
从“陌生”到“信任”,比起其他历史悠久的音乐类荣誉盛典,有点更接近“闯入者”身份的“新生儿”浪潮音乐大赏,在这三年里,是如何一步步走近音乐行业的?更重要的是,浪潮音乐大赏又是如何逐步打动行业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内心的?这无疑是我本人非常感兴趣的议题。
这个行业,从来都不缺衣香鬓影的荣誉盛典,但最缺的,却是像浪潮音乐大赏这样,始终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音乐这件事的“长期主义者”。三年,就如同是一个不短也不长的时间刻度,作为陪着浪潮音乐大赏走过这三年历程的其中一位亲历者,我想我非常有这个发言权。
第一年,初次听说浪潮音乐大赏的我们,有点像是在旁观赏浪潮的“观察者”。由数百位专业创作人组成的浪潮评委会,开启了漫长的“行业试水”。从每一期的榜单,到最后的荣誉盛典,浪潮音乐大赏都实现了创立之初的“初心”:以作品质量为本。
事实上,浪潮音乐大赏并不像其他会出现在传统奖项体系里的荣誉盛典(它甚至开创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浪潮音乐大赏的最终结果,也不像是一场“以话题为中心”的娱乐榜单。一切的重点,都是音乐。那些只有话题性没有音乐性的歌者与作品,绝对不会是浪潮音乐大赏想要嘉许的。
当时,对很多对浪潮仍持观望态度的业内人士来说,浪潮音乐大赏的第一年,就如同是“观望”的一年。浪潮音乐大赏的确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审视角。到了第二年,认同浪潮音乐大赏的行内人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渐开始“认真看待”浪潮这个坚持用心去做的评选了。
浪潮音乐大赏除了本身的荣誉盛典之外,还同步发起了“浪潮创作人论坛”。不再只是简单的荣誉归属发布,而是真正地把词曲制作等专业的内容创作生态,放到桌面上来讨论。也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愿意参与其中,除了提出宝贵建议,也一起共建更健康的浪潮生态。
到了第二年,绝对是浪潮音乐大赏的一个“转折点”。大家终于相信,它不是昙花一现的标新立异,而是默默耕耘的“Do The Right Thing”。这个行业的人都很有爱,只要你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即使有多难,大家都愿意齐心合力一起联手把事情做好——而这,也是浪潮的意义所在。
第三年的浪潮音乐大赏,真正迈入“成长期”。音乐行业里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正在“用作品回应这个荣誉”:他们愿意投稿,愿意参评,愿意“被看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世上最难得的,莫过于是“信任”二字。而只有评选的过硬质量,整个行业对才会浪潮音乐大赏投出信任票。
当我们试图展望未来,虽然浪潮音乐大赏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浪潮音乐大赏的挑战与价值,亦是并存的。一个荣誉盛典,要真正在业内站稳脚跟,并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需要的不只是平台的支持,更需要全行业对它的深刻认同与持续参与。
三年,不过只是起点而已。接下来,浪潮音乐大赏是否能在“评审标准公开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专业传播深化”这些方面继续前行,才是它最终能否成为“真正的华语品质音乐荣誉”的关键。无论如何,到了第三年,它已经是一个无法被忽视、值得被所有人认真对待的重要存在。
第三届浪潮音乐大赏入围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