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欧达成共识,但中国输欧电动车不能低于29万!因为欧洲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买超过3.5万欧元的汽车,这也就是说欧盟用这个政策,让中国不能直接接入欧洲主流的车市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3.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正好约29万元,欧盟就是要卡死这个门槛,让中国车进不了他们的主流市场。
说白了,欧洲人就是怕中国电动车把他们的饭碗抢了,所以才想出这么个阴招。
咱先看欧盟为啥突然这么紧张,过去几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卖得太火了,比亚迪、蔚来这些牌子的车又便宜又好用,直接把欧洲本土车企打得找不着北。
像德国大众、法国标致这些老牌厂商,本来还想着靠燃油车再混几年,结果中国电动车突然杀出来,把他们的市场份额抢得一干二净。
欧盟一看这势头不对,赶紧出台政策保护自己人,一开始他们想直接加税,最高能加到45%,但这么干太明显了,怕中国报复,最后才改成设定最低价格,这样既显得“公平”,又能达到限制的目的。
欧洲人买车最看重性价比,3.5万欧元以下的车型占了市场的大头,中国车企原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打进这个市场,比如比亚迪的海豚在国内卖10万出头,要是在欧洲卖20万,肯定能把欧洲车打得落花流水。
但现在欧盟不让你卖低于29万,相当于逼着中国车企去和特斯拉、宝马这些高端品牌竞争。
可问题是,中国车在高端市场根本拼不过人家,人家品牌响、技术强,消费者也更信任,这就等于断了中国车进入欧洲主流市场的路。
那中国车企就这么乖乖听话吗?当然不是,比亚迪、蔚来这些企业早就想好了对策。
一方面他们开始在欧洲建厂,比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了个超级工厂,直接在当地生产,这样就能绕过进口关税和价格限制。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调整产品策略,推出更高端的车型,比如蔚来的ET7,售价超过50万人民币,专门针对欧洲的高收入人群。
不过这也有风险,高端市场竞争太激烈,而且欧洲人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不够,能不能打开局面还不好说。
其实,欧盟这么干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的汽车产业是经济支柱,要是被中国车冲垮了,会有几十万人失业,这对欧洲的社会稳定可不是小事。
而且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确实慢了一步,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这些关键领域都落后于中国,他们现在只能靠政策保护来争取时间,希望本土企业能迎头赶上。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欧洲消费者本来能买到更便宜的电动车,现在却要花更多钱,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车企也不是吃素的,除了欧洲,他们还在开拓其他市场,比如东南亚、中东和拉美,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中国车的性价比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而且中国车企在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电池成本越来越低,续航里程越来越长,说不定哪天就能突破欧盟的限制,重新杀回欧洲市场。
总的来说,欧盟这次的政策就是一场贸易保护主义的闹剧,表面上是为了公平竞争,实际上就是怕中国车抢了他们的饭碗。
但中国车企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用各种办法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肯定会更激烈,至于欧洲消费者,他们可能要为这场贸易战买单,花更多钱买电动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