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张艺兴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突破。他饰演的聋人父亲小马,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他在演技上的成长,更让人感受到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春日荐片季
为了演好这个几乎没有台词的角色,他花了两个月时间与听障群体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手语和生活方式,甚至凌晨三点还在镜子前反复练习表情和动作的细节。这些努力最终呈现在银幕上,是一个既安静又充满力量的角色——小马的世界是无声的,但张艺兴用眼神的闪动、手语的力度和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将角色的内心挣扎与父爱的深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有一场戏,小马在法庭上用手语比出“我犯罪了”,尽管没有声音,但颤抖的手势和泛红的眼眶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他的无奈与痛苦;而在与女儿木木的日常互动中,他低头微笑时嘴角的弧度、抚摸女儿头发时指尖的温柔,又让无声的父爱有了具体的形状。导演沙漠在特辑中提到,张艺兴的手语表演甚至得到了聋人观众的认可,他们能清晰看懂每一个动作的含义,这种真实感让角色的可信度大大提升。
影片中,聋人父亲的日常生活也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小马在闹市中开车却对周围噪音毫无反应,面对女儿时用手语快速比划出急切的情感,这些细节都源于张艺兴对听障群体真实状态的观察。
有观众在观影后提到,张艺兴的表演让人完全忘记了他偶像的身份,只觉得“他就是那个为女儿拼尽全力的父亲”。尤其是当小马被犯罪团伙欺骗、在撞车骗保的生死边缘挣扎时,张艺兴用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恐惧与决绝,既有戏剧张力,又贴近现实困境,让角色的悲剧性更加立体。
当然,这部电影的意义不止于演技的突破。通过小马的故事,张艺兴和整个团队试图打破社会对听障群体的偏见。比如片中展现聋人在求职时遭遇的冷漠、在公共场所被异样目光审视的场景,都是现实问题的缩影。而张艺兴在拍摄结束后,甚至在演唱会上加入手语表演,用实际行动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这种从角色到现实的延伸,让他的表演多了一层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一出好戏》里的“小兴”让观众看到张艺兴的潜力,那么《不说话的爱》中的小马则证明了他作为演员的诚意与可能性。他用沉默代替台词,用动作代替呐喊,最终让一个聋人父亲的故事,成为了银幕上最动人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