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卫列为一级致癌物,春节饭桌上最常见,大量家庭已中招 提起分餐和公筷,很多人第

河西有事 2025-03-01 09:41:15

被世卫列为一级致癌物,春节饭桌上最常见,大量家庭已中招 提起分餐和公筷,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矫情”“麻烦”,甚至觉得“太不把家人当回事”。但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筷子,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的“顺风车”,悄悄威胁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幽门螺杆菌的那些事儿,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改变,守护家人健康。 一、幽门螺杆菌:潜伏在身边的“健康杀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细菌,它能牢牢吸附在胃黏膜上,躲在胃壁和细胞缝隙中,很难被人体自身清除。如果不进行治疗,这种细菌可能会长期“定居”在体内。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这意味着约7亿人可能已经被感染。 早在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列为一类致癌物,明确其对人类有致癌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90%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感染后可能导致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甚至引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顽固性口臭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 去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中国胃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占比高达44%。其中约70.18%的胃癌发生与可改变因素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可诱发40.7%的贲门胃癌和62.1%的非贲门胃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内科罗灵和主任医师提醒,虽然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但感染者的胃癌风险确实比未感染者高得多。从感染到胃癌的演变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只有到了异型增生阶段,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此时演变成胃癌的几率会显著增加。 二、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唯一的传染源,主要分布在唾液、牙菌斑、胃部和粪便中,通过口口、粪口、胃口等途径传播。在日常聚餐中,如果不用公筷,感染者的筷子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顺风车”。尤其是在春节等聚餐频繁的时期,一人感染可能导致全家患病。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庭中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的感染几率高达60%,而无感染者的家庭中感染风险仅为1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指出,家庭中也应推行分餐制。混在一起吃饭、共用筷子夹菜或喝酒,都是病菌传播的途径。 以下四个常见的用餐习惯,尤其需要尽快改正: 不用公筷:不同的筷子夹来夹去,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嘬筷子:很多人习惯嘬筷子,甚至用嘬过的筷子夹菜,这种行为极易传播病菌。 扒拉菜:沾了口水的筷子在菜里扒拉,不仅不卫生,还会显著增加感染的几率。 嘴对嘴喂饭:口腔内有大量病菌,对孩子嘴对嘴喂饭,无异于将病菌直接送入孩子口中,可能让孩子早早感染幽门螺杆菌。 三、筷子的卫生: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筷子是我们日常用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筷子的卫生状况却常常被忽视。上海消保委曾对200双普通家庭的筷子进行检测,发现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的筷子,其霉菌数量比3个月的筷子多出30%以上。以黄曲霉素为例,长期摄入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增加肝癌风险。筷子也有“保质期”,尤其是木筷和竹筷,很容易发霉,而黄曲霉素即使经过高温消毒也难以完全消灭。 因此,建议大家定期更换筷子,最好每3到6个月换一次。如果筷子出现发霉、变形或异味,应立即更换。日常生活中,建议使用以下两种筷子: 公筷: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就餐,都建议使用公筷夹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既安全又卫生。 不锈钢筷子:不锈钢筷子不易残留食物,减少了细菌和霉菌滋生的机会,且清洁方便。 四、如何守护家人健康?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但通过简单的改变,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推行分餐制:在家或外出就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公勺,避免混用餐具。 定期更换筷子:建议每3到6个月更换一次筷子,尤其是木筷和竹筷。如果筷子出现发霉、变形或异味,应立即更换。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腌制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互动话题 你是否在家庭聚餐中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给你带来了哪些改变? 你有没有定期更换筷子的习惯?你认为筷子的卫生对健康有多重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从餐桌上的小事做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0 阅读:0
河西有事

河西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