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临汾,16岁的小伙考上了卫校,却没法负担起3000多的学费,乡亲们听说后,给他捐助学费,结果小伙4年后学成归来,还把女大学生给骗回老家结婚,在8年后,妻子忍不住想离开,乡亲们的举动让她泪目! 贺星龙12岁那年,爷爷因重感冒延误治疗去世。病重的夜晚,爷爷呼吸微弱,家人却无计可施。看着爷爷的生命逐渐消逝,贺星龙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愧疚。 这个夜晚的记忆深深烙在他心中,也让他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少年贺星龙决心,要让乡亲们不再因为缺医少药而陷入无助。 1996年,贺星龙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运城卫校。3000元的学费对他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 父母坐在家门口愁容满面,叹息着无法为儿子提供这笔钱。消息传到村里后,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自发组织募捐。村里的老人、妇女们倾其所有,凑出几十块、几块,满含深情地希望贺星龙能够顺利上学。 面对乡亲们的帮助,贺星龙立下誓言,他一定要学成归来,为村子带来改变。这份爱心接力不仅成全了贺星龙的求学之路,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感恩和责任。 1999年,从卫校毕业后,贺星龙以优异成绩被多家医院录取,待遇丰厚。然而,想到自己成长的村庄和帮助过他的乡亲们,贺星龙决定回到家乡行医。与家人和女友讨论后,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背起行囊踏上了返乡之路。 回到乐堂村后,贺星龙卖掉了家中的一些财物,将新婚房改成简陋的诊所。他还印制了小卡片,上面写着“随叫随到、医病救人”,把承诺扎根在村民心中。贺星龙深知,村民们信任他,不只是因为医术,而是他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起初,村民们对贺星龙的医疗水平心存疑虑。然而,一次突发事件扭转了局面。村民张大爷因突发急病命悬一线,贺星龙连夜前去救治,成功将张大爷从死亡边缘拉回。 这件事后,乡亲们对他逐渐建立了信任,周围村庄的村民也慕名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随着患者增多,贺星龙的行医范围扩大到28个村庄。山路崎岖,他背着药箱常常跋涉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患者家中。为了提高效率,他向银行贷款购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摩托车的轰鸣声成了乡村夜晚中最熟悉的声音,伴随着无数次风雨无阻的出诊,他也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和敬重。 长期的艰苦生活逐渐让妻子产生了不满,她希望一家人能够回城。 然而,贺星龙心里却无法割舍对乡亲们的承诺。在一次次家庭矛盾后,妻子最终决定带着孩子回到城里生活,夫妻两地分居,贺星龙内心满是痛苦和挣扎。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他深知,自己已经把一生的根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乡亲们知道贺星龙的家庭困难后,纷纷劝慰他,希望他不要离开。村里的老人对他说:“没有你,我们就没了依靠。”贺星龙默默点头,他的责任感再次被唤醒,决定继续坚守在村里。 贺星龙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他多次被授予“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23年来,他累计出诊数万次,行程数十万公里,为无数村民带来了健康与希望。乡亲们对他的称呼也从最初的“娃娃医生”变为“我们的贺医生”,这一称呼的变化代表了村民们对他医者仁心的尊重。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面对大城市那些成功的同学们,贺星龙并未感到自卑。相反,他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而骄傲。 因为他清楚,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它赋予了他一生的意义。 如今的贺星龙,已年过半百。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都肩负乡村医疗的重担,便开始积极培养年轻的医生,他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这份责任与热情。他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并用自己的经验教导他们,将仁心与医术传递下去。 此外,他还不遗余力地向政府申请资源,改善乡村医疗条件,逐步为村里争取到基本的医疗设施,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也逐渐重视他的事迹,为他的诊所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这让贺星龙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也让他的初心更加坚定。 贺星龙希望每个村庄都能有基本的医疗保障,让每一位村民不再为疾病而恐惧。 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依然满怀激情地站在村头,看着这一片土地,他深知,这条行医之路,他会坚定地走下去,直到无愧于自己的誓言。
1996年,山西临汾,16岁的小伙考上了卫校,却没法负担起3000多的学费,乡亲
炎黄小刺史
2024-10-31 16:39: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