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陈诚回家奔丧,阔别七年终于再见丈夫的妻子想与他同房,可刚到床边就被一

静芙说事儿 2024-10-18 14:38:51

1925年,陈诚回家奔丧,阔别七年终于再见丈夫的妻子想与他同房,可刚到床边就被一脚踹开。[太阳] 【信源】:《陈诚的妻室儿女》——文史月刊) ======================== 1925年,一个男人回家奔丧,却踢开了等待他七年的妻子。 这听起来像狗血剧的开头,却是真实发生在民国将领陈诚和他的原配妻子吴舜莲身上的故事。 这桩婚姻的不幸,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问题,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包办婚姻依然是主流。 婚姻并非关乎爱情,而是家族利益、传宗接代的工具。 陈诚的父母,自然也遵循着这套古老的逻辑。 陈诚早年投身教育,后弃笔从戎,一心扑在事业上。 眼看着儿子老大不嫁,父母自然着急。 这时,陈诚同学吴子漪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吴子漪有个妹妹吴舜莲,待字闺中,吴家又是富裕之家,这门亲事对陈家来说,可谓是门当户对,锦上添花。 陈诚对这桩婚事并没有太多热情,他更关心国家和个人的前途。 吴舜莲的温柔贤淑和丰厚的嫁妆,对他来说,更像是支持他追求理想的资源。 两个人在父母和媒人的安排下结了婚,没有爱情基础,感觉就像是一场交易。 新婚之夜,陈诚发现吴舜莲裹着小脚,两人观念的差异让他更加难以接受这段婚姻。 他草草结束洞房,留下吴舜莲一人,便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世界。 结婚后,陈诚工作和学习都很忙,跟吴舜莲见面的机会很少。 后来投身军营,更是音讯全无,留下吴舜莲一人在家侍奉公婆,独守空房。 七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陈诚在战场上摸爬滚打,逐渐崭露头角;吴舜莲则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逐渐心灰意冷。 两人之间,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遥远,更是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鸿沟。 陈诚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进步青年,而吴舜莲则是传统社会塑造出来的贤妻良母。 他们之间没什么共同话题,也没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1925年,陈父去世,陈诚回家料理后事。 阔别七年的夫妻再次相见,却已是物是人非。 吴舜莲细心打扮了一番,希望能让丈夫回心转意。 然而,陈诚对她早已没有了感情,甚至在她靠近时,下意识地将她踢开。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彻底击垮了吴舜莲。 她拿起剪刀自尽,鲜血喷涌而出,这场悲剧震惊了整个家族。 陈诚虽然找人救了吴舜莲,但在得知她没事后,就悄悄离开了。 他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只是对这段婚姻已经失去了感觉。 他无法面对吴舜莲,也无法面对这段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 吴舜莲自杀未遂后,逐渐看清了现实。 她不再执着于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 没过多久,她收到了陈诚寄来的离婚书。 彼时,陈诚已在蒋介石的撮合下,与谭祥相恋。 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出身名门,与陈诚在思想和背景上都更加契合。 吴舜莲没有犹豫,在和离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场婚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牢狱之灾。 如今,她终于获得了自由。 她离开陈家,独自一人前往青田,后来又去了台湾,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没有怨恨,也没有回头,只是默默地消化着这段婚姻带来的伤痛。 陈诚与谭祥的结合,则是另一幅景象。 他们两人非常般配,感情很好,结婚后过得非常幸福甜蜜。 陈诚对谭祥特别体贴,经常写信表达感情,而对吴舜莲却很冷漠,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他在这段婚姻里不仅找到了感情的依靠,还在事业上得到了支持。 陳誠和吳舜蓮的婚姻悲劇,反射了時代變遷的影響。 那个时代,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夫妻,被社会变迁所影响,在传统的束缚和现代生活的冲击中努力寻找平衡。 包办婚姻的弊端暴露无遗,个人选择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0 阅读:0
静芙说事儿

静芙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