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小历史—赵国简史1-4任国君一

迎叶说历史 2024-09-03 12:09:41
赵国(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2年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 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 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达到极盛,囊括了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赵烈侯 赵烈侯,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赵烈侯元年(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赵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赵氏,一致对外,但是要赵烈侯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作为回报。 赵烈侯二年(公元前407年),经过几年的消磨,魏文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烈侯借道。赵烈侯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赵烈侯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结果没想到几年下来,魏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中山国,独吞其地。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赵武 侯 赵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因其子太子赵章年幼,故由其弟赵武 侯 继位。 南宋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的释文里记载:赵武侯自五原(在河套北今乌拉特旗地)、河曲(河套北流向东曲处与山西河曲县地)筑长城,东至阴山。 赵敬侯 赵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赵武公去世,赵国拥立赵章继位,是为赵敬侯。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

0 阅读:28
迎叶说历史

迎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